第九章癌症預防檔案之三:胃癌與食管癌 二、 弄清楚與胃癌有關的幾個概念
有些疾病經常是胃癌發病的“前奏”,如胃黏膜的腸上皮重度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一種胃的良性腫瘤)、殘胃(胃切除手術後)等,所以被稱為“癌前病變”。
許多人認為,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早期表現,這是誤解。從本質上說,萎縮性胃炎是胃腺細胞減少,而胃癌卻是胃腺上皮細胞的異常增生。所以單就萎縮性胃炎來說,並不能作為胃癌的早期信號來對待。
在胃鏡檢查的病理報告上,醫生經常寫下“腸化”的診斷。這是指在胃的腺體中出現了小腸或大腸的腺上皮細胞,腸化越多,胃腺就越少。因此,從本質上說,輕度腸化表示胃腺的輕度萎縮,重度腸化則意味胃腺的重要萎縮,腸化的意義與萎縮性胃炎相似。
腸化分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小腸型和大腸型,其中隻有不完全型大腸化生與癌有一定的關係,此時有必要每年複查一次胃鏡,其餘的腸化則看作萎縮性胃炎即可,不必對其過多擔心。
胃癌細胞是從“正常增生不典型增生癌變”這樣的過程逐步形成的。不典型增生可分為三級,即輕度、中度、重度。輕度不典型增生還有恢複到正常的可能;中度不典型增生大多數會向重度不典型增生發展,少數可長年保持不變;重度不典型增生一般說來,可認為是癌的早期表現。
一般來說,如果診斷為一般的慢性胃炎,可以3~5年檢查一次胃鏡;診斷為萎縮性胃炎,病人每隔2~3年檢查一次胃鏡即可。診斷為“腸化”、“增生”等,要每年複查一次胃鏡。而對診斷為輕度不典型增生,每半年要複查一次胃鏡;對於中度不典型增生則要3個月複查一次胃鏡。對於重度不典型增生,如果有條件,則可以考慮手術切除治療。
患胃癌後,早期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所以許多早期病人是通過內鏡檢查才發現的。早期常見的症狀,並沒有特異性,也就是說,並沒有什麼胃癌特有的症狀。如上腹部隱痛、飽脹、噯氣等。有的病人出現像患潰瘍病一樣的症狀,即節律性上腹部疼痛,多在餐後出現,用了製酸藥物也不能緩解疼痛。疼痛進一步發展變得疼痛無規律性。有的胃癌也會出現潰瘍,所以會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或胃穿孔。中、晚期的胃癌患者,症狀比較明顯,如食欲不振、腹脹、反複嘔吐、消瘦、貧血。這時候往往能在上腹部摸到腫塊,淺表的淋巴結也會腫大。由於癌腫對胃壁組織的破壞,病人會出現黑色的大便,也稱為柏油樣便。出血量少的時候,檢查病人大便做“潛血試驗”,可以是“陽性”或“+”。
診斷胃癌主要是靠胃鏡和活體組織細胞檢查。過去經常采用的是X線鋇餐檢查。另外,胃脫落細胞檢查、胃液分析和胃癌MG抗原測定,也是常用的方法。
胃癌如果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治療效果也最好。所以早期發現病人顯得非常重要。對有可疑症狀的人,要及時進行胃鏡檢查。如中年以上,近期出現消化不良者;胃潰瘍患者經過積極治療4~6周後症狀仍無好轉,並伴有大便持續隱血試驗陽性者;有胃癌癌前病變或癌前狀態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不典型增生和腸化生、惡性貧血、胃息肉及殘胃,都要定期隨訪檢查。
如果檢查發現有幽門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要積極治療,設法消滅幽門螺杆菌,以預防胃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