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通常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是很難過的,沒有種子,就沒有了來年的希望,這時,就是民間高利貸者的好機會,所謂錢能生錢,就是這樣來的。王安石看到民間高利貸的利率實在是高得離譜,就打算由政府出麵來幫助農民渡過這個難關,當然是要收利息的,利率比高利貸要低很多,收利息才會做得長久,如果隻是免費發放,就隻是一時的恩惠,而不是長久的惠民政策。
當時農田的灌溉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王安石在寧波有實踐經驗,就此借用,鼓勵天下人就水利問題出謀劃策,事實證明,這樣的辦法是非常好的,從中脫穎而出的宦官程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淤田跟黃河治理,淤田造就的良田不計其數,農民得到了實惠。對於黃河的治理,方法不算是特別高明,卻是至今仍在沿用的方式,而且他一直在探索更好的疏浚泥沙的工具,並對其進行改進,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
“七年戰爭”結束後,腓特烈二世連續5年實施減稅政策,並從軍隊中抽出60000多士兵,把他們派往被毀的村莊,幫助當地農民修築房屋,恢複農業生產。5年之後,這些農村的麵貌基本恢複,這時候,他又讓派出去的士兵返回原來的連隊服役。此外,他還頒布命令:凡戰爭中住房被毀的農戶,每戶發50塔勒安置費和部分木料,要求農民迅速恢複住房。馬爾巴勒公爵,本名叫約翰·丘吉爾該法令有助於農民盡快安居樂業,從而很快從事農業生產。為了資助破產的農民,他放寬國家銀行對這些人的借貸條件。
腓特烈二世非常關注興修水利,他令人整修了奧得河河床,並在附近修起縱橫渠道,形成了一個灌溉網,他還先後下令開鑿了普勞埃施運河和芬諾運河。這一係列的舉措不僅使周邊農田受益,而且使得水路通達,有利於內河航運。
五、運用看得見的手
亞當·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就是自由的市場經濟可以通過自由競爭,自動優化開封宋都禦街資源配置,後來經過了經濟危機,大家才覺得“看得見的手”,也就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其實也是很重要的。王安石和腓特烈二世在麵對國內經濟的難題時,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隻看得見的手,盡管當時還沒有這樣的叫法。
有競爭才有市場,而且競爭得越充分,市場也就越繁榮,如果某些行業被少數的幾個人壟斷的話,那肯定是不行的,價格由他們操控,受害的肯定是普通老百姓。為了打破這些富商的壟斷地位,王安石成立了市易務,不僅在平抑物價上起到了作用,而且還充當了現代商業銀行的作用,給想自主創業的人提供了資金支持,這也是對創業人員的一種鼓勵。此外,市易務還起到了工商局的作用,取消了行例錢以及以往的一些攤派任務,改為按照營業額分級別交納免行錢,相當於現在的稅收。這個措施無疑是便民的,而且在便民的同時,還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15—18世紀,重商主義經濟思想風靡歐洲。重商主義把貨幣看作是財富的唯一形態,把貨幣的多寡作為衡量一國財富的標準。重商主義認為,國內市場上的貿易由一部分人支付貨幣給另一部分人,結果隻是社會財富在國內不同集團的分配,亞當·斯密整個社會財富總量卻沒有增加。而對外貿易則可以通過出口產品獲取貨幣從而使國家富裕,但同時進口外國產品造成貨幣輸出從而使國家財富喪失。因而,重商主義主要研究怎樣鼓勵商品輸出,限製商品進口以增加社會財富。
腓特烈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以保護本國工商業。他樹立關稅壁壘,對進口商品征收重稅;同時,他擴大對外貿易,扶持本國工商業。另外,他還開設銀行以支持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