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身前身後名(1 / 1)

王安石從變法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風口浪尖上,飽受反對派的攻擊,他一邊進行著改革,一邊還要舌戰群儒。當然他的高風亮節也是無人否認的,《宋史》書影即使是保守派,對他的人品也是沒有異議。他死後,又因了後來蔡京的影響,人們對他的誤解愈來愈深,《宋史》對其改革的評判,也基本上是持否定態度的。隻是到了近代,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他,慢慢地,他身上的忤逆色彩逐漸褪去,我們得以重新認識王安石。

腓特烈二世在位之時,因為他的豪氣,因為他不斷地開疆拓土,也因為他某些人性化的政策,贏得了國內人民的愛戴。他的對手,對他更多的是敬畏。在他去世後,華盛頓對他給予了非常高的禮遇,拿破侖多年以後,在攻進普魯士時,仍然對腓特烈二世心存敬意。

近千年的誤讀。關於反對派的諸多言論,在上篇中已經介紹過很多,這裏再舉一例,來看看當時以及後來的人是如何誤解王安石的。

據《續資治通鑒》記載,當時禦史唐介專愛跟王安石對著幹,而且每次都是在神宗麵前爭論不休,結果呢,神宗都是傾向於支持王安石,沒有聽從唐介的意見,這樣的次數多了,唐介就被氣得不行,簡直是七竅生煙,回到家之後,沒過多久,就背上長了個毒瘡,不治身亡。唐氏宗祠唐介一死,好事之人就坐不住了,在各個事件之中尋找著蛛絲馬跡,終於湊出來了,當時的中書是“生老病死苦”呀,隻有王安石一人是活蹦亂跳,曾公亮老得牙都快掉沒了,富弼呢,富弼像不是今兒個頭疼,就是明兒個發燒,唐介呢,已經死翹翹了,趙抃呢,成天把眉頭皺成八字,比生吃了苦瓜還苦。

這樣的段子一旦編出來,其流傳速度就是驚人的。就這樣,唐介之死的責任,連同其他幾人的不佳狀態,都全部算在王安石身上了。

其實,生毒瘡,又豈能是被氣出來的?要說他有心髒病,被氣死的還有點靠譜。況且當時唐介已經年過花甲,早已算不上英年早逝了。

梁啟超先生看到此,也忍不住為王安石辯白了幾句,也算是還了王安石一個公道。

身雖死名卻留。腓特烈二世是德意誌曆史上最傑出的領導人之一,對現代的德國人來說更是一個輝煌的神話。他征戰一生,帶領普魯士開疆拓土,他重視經濟建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使普魯士步入歐洲強國之林。拿破侖評價腓特烈大帝的時候說:“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顯得他的偉大,這是我們對於他能說的最高的讚譽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