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也懂軍政。王安石一介文人,卻有著敏銳的軍事嗅覺,其先取西夏,再滅大遼,最後統一天下的軍事戰略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他在改革中推行的保甲法、保馬法也是加強軍隊戰鬥能力的重要舉措,實踐也證明,他的方法是可取的,隻是沒有太多的時間讓政策繼續推行,這也因為他隻是個二把手,而且一把手擁有絕對的權威。
腓特烈的戰績早已彪炳史冊,其輝煌的成績不僅在於他創造的經典戰役,還在於他創立的戰術理論。
保甲法最初的作用是在於捕盜,維護社會治安,可王安石想得更遠,士兵的戰鬥能力並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後天訓練的成果,而現在的募兵製既耗費財力,又是軍隊戰鬥力不強的罪魁禍首,那何不讓農民習搶練武,用征兵慢慢取代募兵?
這個想法無疑是正確的,寓兵於農,忙時為農,閑時練兵,事實證明,征來的兵確實戰鬥力較強。
當時的募兵,驕奢之態,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他們去宿舍連被子都要雇人背,分配的軍糧,也要雇人來挑,完全是一副大爺的模樣。用征兵來代替募兵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王安石還實行了將兵法,挑選出類拔萃的軍官在一定時間內訓練相對固定的士兵,打破以前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戰鬥力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
戰神更勝一籌。腓特烈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創造了一係列軍事神話。在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中,他初露鋒芒;羅斯巴赫會戰是腓特烈斜線陣勢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國西點軍校選作那個時代的經典戰役,以大模型重現在其軍事博物館陳列中,軍事史學家把此戰與洛伊滕會戰並稱為腓特烈軍事藝術的巔峰之作,就像拿破侖的奧斯特裏茨會戰一樣;“七年戰爭”中, 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他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其瘋狂程度,可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和希特勒相匹敵。
1785年,在西裏西亞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習中,英國王弟弗雷德裏克王子 (約克公爵)、美國獨立戰爭中出名的康沃裏斯將軍(Cornwallis)以及拉法葉特侯爵都來參觀,並向腓特烈致敬。當時腓特烈指揮的普魯士軍隊的操演方法,成為全歐洲軍界競相模仿的樣板。
在戰術層次,腓特烈可以說是近代歐洲第一戰術家,與拿破侖相比毫不遜色。尤其是在戰役層次上,他是戰役學的創始人。當時歐洲在戰略和戰術之間,沒有這個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戰術康沃裏斯將軍的創始人,德國人口中的“大戰術”,即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戰役學。歐洲軍事學從古斯塔夫開始走入近代化,經過杜倫尼、馬爾巴勒、歐根和薩克斯等曆代名將的探索與嚐試,到腓特烈手中,不僅從實踐上,而且從理論上給以總結。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回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我們注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直接指導了拿破侖。可以說在戰役指揮上,腓特烈二世是拿破侖的啟蒙老師。
四、關注農業
宋朝的中國,自然是個農業大國,農為本,本固方能邦寧,針對當時的一些弊端,王安石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幫助農民。比如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等,而且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開壩淤田,古斯塔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還嚐試著疏浚黃河,雖然機器不是很先進,但還是有一定的效果,而且他的探索精神也值得我們欽佩。
腓特烈二世並不隻是知道如何打仗,打完仗,麵對著滿目瘡痍,他也會去積極地善後,他盡力組織戰後重建,為了讓農民安心生產,他減免了稅收,還派士兵去幫助農民恢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