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雍正皇帝死亡之謎(1 / 2)

在河北省易縣的清西陵中,有一座陵墓叫做泰陵,那就是雍正皇帝的墓地。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一直受人質疑,可對於他的死更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被江湖俠女呂四娘殺死的,有人說他是服用丹藥過量而死。那麼,雍正帝究竟死於何因?

1735年,也就是雍正十三年的八月,時年五十八歲的雍正帝住在圓明園,十八日與辦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大臣議事,二十日召見寧古塔的幾位地方官員,二十一日仍照常辦公,這時候他的身體還挺好。可是,二十二日,雍正帝突然病倒,當天晚上朝中重臣就被匆忙召入寢宮,此時雍正帝已是奄奄一息,他宣布傳位給皇四子弘曆。第二天,五十八歲的雍正帝便在圓明園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這簡簡單單的事實隻留下了雍正帝的突然死亡,而沒有說明原因。這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猜測,於是雍正帝不得好死的種種說法便產生了。

雍正帝是個改革型的皇帝,他一生推陳出新、銳意進取,一心一意清積弊、懲貪賄,極力推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發養廉銀”等新政。這些都是利國利民之舉,但卻遭到上層社會的反對,致使他與兄弟之間的矛盾激化。而他同時又是一位剛愎自用、疾惡如仇、喜怒無常、獨斷專行的皇帝,所以,在老百姓中的名聲不是很好。

一說,雍正帝是被人刺殺而死的。這名刺客是個叫呂四娘的民間女子。呂四娘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呂留良的女兒。隻因為呂留良的著作中某些觀點被湖南兩個書生利用,到處進行謀反活動,影響甚廣,所以使雍正帝大怒,下令把死去幾十年的呂留良開棺鞭屍示眾,將他的後代、學生以及為他刻書藏書者連同家屬一律處死。而呂四娘曆盡千難萬險,終於和母親及一個家仆逃了出來。可是,她怎麼也不能咽下父親被冤枉這口氣,就立誌要替父親以及冤死的家人報仇。經過幾年的拜師學藝、苦練武功,她成為遠近聞名的俠女,後來終於有機會潛入皇宮中,殺掉了熟睡中的雍正帝,並割下了他的頭顱。在安葬雍正帝時,大臣們隻好鑄造了一顆金頭來代替。

可是,雍正帝處置呂家,除了戮屍、斬首之外,呂留良的孫子輩均被發配到邊遠地方為奴,並受到嚴格管製,不能自由活動,是不大可能為祖上報仇的了。

還有,呂四娘主仆三人的逃出也是不可能的。當時辦理此事的浙江總督李衛以擅長緝捕盜賊而著稱,他奉命兼管江蘇盜案,若呂留良後人果有逃出者,他自然有能力搜捕其歸案。再說他曾為呂家題過匾,呂案發生後雍正帝沒有責備他,他心懷畏懼,下死勁兒處理有關人員,是完全不會讓主犯的子孫逃脫的。

而另一種說法是金恒源先生(康熙皇十四子胤禎之第七代孫)所透露的,那就是雍正皇帝是吃丹藥中毒致死的。自古以來,凡是幻想長生不老的帝王,大都迷戀神丹仙藥:秦始皇曾數次派人入海訪仙求藥;三國的曹操在全國招攬甘始、左慈等天下方士習煉“養性法”:唐太宗李世民服食方士的長生藥“暴疾不救”;宋太祖趙匡胤召見久負盛名的道士蘇澄隱詢問“養生秘術”;而清朝的雍正,可算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寵信道士、迷戀丹藥的皇帝了。

雍正帝喜好煉丹,由來已久。他在做皇子時,就對丹藥產生了興趣,連他寫的某些詩中,都又是鉛砂,又是爐火,煙霧繚繞,功兼內外,就好像一幅活靈活現的煉丹寫真圖。這裏所說的煉丹,就是道教企求不死成仙的一種修煉方術。在登上皇帝寶座之後,雍正帝曾極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把他封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並下命令在張伯端的故裏建造道觀以作祭奠。對於這位南宗祖師張伯端,雍正帝特別讚賞他發明金丹來實現長生不老的本領。

從1726年(即雍正四年)開始,雍正帝就經常吃一種叫“既濟丹”的丹藥。他感覺服後很有效,還曾經作為特殊禮品賞賜給雲貴廣西總督鄂爾泰、河東總督田文鏡等一些寵臣。在當時的大臣田文鏡的一張奏折上,雍正帝用朱砂筆寫道:“這個叫‘既濟丹’的丹藥,製作精細,效果也很明顯。諸位大臣可以放心服用。大家不用存有什麼疑慮,這個丹藥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我是對它最為清楚的了。”

原來,雍正帝是很注意研究丹藥藥性的,並且對他所服用的丹藥是確信不疑的。除此之外,他還把道士請進宮內,待以上賓之禮,為他煉丹,甚至還希望自己住的皇宮能像有名的佛寺、得道仙觀,並把這些道觀及其周邊環境製成模型以利仿建,可見他對道家的長生成仙說已經到了幾乎癡迷的地步。1730年的春天,雍正帝得了一場大病。為了治病,他讓封疆大吏們代自己尋找會修養的道家術士。為此,雍正要求地方大員務必將此事當成要務,一定要“留神”,而絕不能視做可辦可不辦的事;一旦訪得“深達修養”的人,對其家屬要優厚安排,對其本人要好好護送來京;盡管打消顧慮,哪怕推薦的人不很合適,也不會被怪罪;本地沒有的,若聽說外省有,也要奏報上來。最後,雍正帝囑咐,此事屬於絕密,千萬要在秘密的情況下謹慎進行。既然皇上如此重視這件事,做臣子的有誰還敢怠慢?收到雍正帝的朱諭,各地官員即刻展開尋訪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