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清(4)(2 / 3)

日本在甲午戰爭勝利後,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枷鎖。與此不同的是,中國原本慢慢積累起來的一點點較好的國際聲望在甲午戰爭後灰飛煙滅,國勢日漸頹微。這次戰爭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以往一向以老師自居的泱泱大國竟被“倭寇”全殲北洋水師,並且迫使中國割地又賠款。舉國上下一片震驚,從此,國人的自信心喪失殆盡。

趣味連接:日本發了戰爭財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隻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

變法和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凸顯男兒本色

戊戌變法是愛國的仁人誌士為了挽救腐朽的大清王朝而進行的最後一次努力,盡管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它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戊戌六君子舍身成仁的精神更是成為一個千古美談。

光緒皇帝親政後,為了實現富國圖強的願望可謂耗費了心機,無奈他的變法運動損害了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一部分官僚的利益,便受到了他們的千般阻撓。於是慈禧太後便在直隸總督榮祿的慫恿下,決定發動兵變逼迫光緒重新交還權力,以便於慈溪太後再次垂簾聽政。經過一番密謀後,他們決定在天津閱兵場發動兵變,於是榮祿便上奏折請光緒皇帝去天津閱兵。光緒皇帝知道榮祿是慈禧太後身邊的一條狗,約他去天津閱兵不會是好事,於是便與康有為等人商談對策。

當時革命黨人手中並沒有軍隊,沉思良久,康有為將希望寄托在榮祿的得力助手袁世凱身上,企圖借助於他之手暗殺榮祿,因為他曾對變法運動表示過支持。如果袁世凱情願的話,倒還真實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一來他掌握著一支新式軍隊,戰鬥力極強。二來他又是榮祿北洋陸軍的重要將領,榮祿輕易不會想到自己身邊的近臣會暗殺他。於是,光緒皇帝親自召見了袁世凱,還給他封了官。其實,他們的如意算盤都打錯了,此時的榮祿早已對袁世凱產生了懷疑,為了提防袁世凱,榮祿調集親信部隊進駐北京和天津,袁世凱根本沒有機會接近榮祿。光緒皇帝的人身自由也控製於慈禧太後手中。可以說,變法走到這一步已經注定要失敗了,光緒自知各位革命黨人處境危險,便密諭康有為等人立即離開北京。康有為的好友潭嗣同也勸他離開北京,並將串通袁世凱殺榮祿的事承擔在自己肩上。可惜他們壓錯了寶,將如此重大的事情寄托在一個口蜜腹劍的小人手中焉能不失敗,袁世凱表麵上非常痛快的答應了潭嗣同的請求,可是一到天津便將革命黨人的計劃像慈禧太後和榮祿和盤突出,昔日的維新變法人物瞬間便成了朝廷的階下囚。

1898年9月28日下午4時,潭嗣同和林旭、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楊深秀等六人被清政府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斬首於菜市口刑場。臨刑前,譚嗣同慷慨疾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死時年僅33歲。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勇於獻身的精神,便尊稱為"戊戌六君子"。盡管戊戌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它激勵了後世一大批愛國誌士為尋求國家富強之路而不懈努力奮鬥。

趣味連接:戊戌變法的內容

戊戌變法主要是指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企圖通過光緒皇帝而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項改革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製度,發展農、工、商業等。

八國聯軍侵華--國人應牢記的一段曆史

八國聯軍侵華是1900年帝國主義為了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以保護他們的在華利益為幌子,而發動的帝國主義侵華史上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一次戰爭。

19世紀,義和團運動在京津地區迅猛發展,對帝國主義在華利益構成了很大威脅,於是列強們準備武力鎮壓,並企圖乘機瓜分中國。

1900年6月10日,英、日、俄、美、德、意、法、奧八國從天津出發,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在大沽登陸後由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西摩爾狂妄地預計用不了幾個小時就會“打到北京吃晚飯”。

麵對八國聯軍的進攻,清政府手足無措。從6月16日到19日,慈禧太後連續召開四次禦前會議。此時,傳來了一份“假照會”,其內容之一是要慈禧“歸政”。慈禧一聽大怒,立即下了“宣戰”的決心。21日,清政府正式頒布了對八國宣戰的上諭。

8月4日,八國聯軍近2萬餘人,由天津出發,氣勢洶洶地撲向北京。聯軍兵不血刃進入通州,通州是進入北京的最後一站,因此,北京形勢嚴峻,1900年8月14日,聯軍進入北京城。入城後,聯軍繼續向城內推進,但部分清軍和義和團民依然在英勇打擊侵略者,直到16日,守城軍才完全撤出,北京城落入了聯軍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