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清(4)(1 / 3)

左宗棠是晚清著名的軍事家,他曾參與了對太平軍的作戰,由於在戰爭中屢建奇功,人民賦予他“常勝將軍”的稱號。後世的曆史學家給與了他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中國曆史上四個永遠打不敗的將軍之一,將他與漢朝的韓信、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嶽飛並列,這些評價盡管有些言過其實,但無論如何左宗棠無疑不愧為一代名將,是曆史上少數幾個對於保衛國家領土貢獻最大的人物之一。

左宗棠所處的年代,既是中國睡獅猛醒的年代,因此才有所謂的“同治中興”和“洋務運動”,也是列強環視、中國充滿由邊疆到心髒的危機的年代。19世紀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列強各國在世界範圍內瘋狂掠奪殖民地,英俄兩國在中亞地區的角逐激化,中國西部邊疆地區麵臨成為殖民地的威脅。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軍事頭目阿古柏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處於巔峰狀態,清政府無暇西顧的政治局麵,在英國支持下率兵侵入南疆,進而占領中國內部的天山南北廣大地區,在占領地實行殖民統治。1871年,在鎮壓完農民起義後的清政府早已元氣喪失殆盡,根本沒有實力顧及中國邊疆安定的情況下,俄國又乘機出兵占領伊犁地區,加緊了與英國爭奪中國西北邊陲的步伐,邊疆危機日益嚴重。在這種情形下,左宗棠上奏朝廷力主對列強用兵,收複新疆。他在奏折中陳述了收複新疆的重要性:“克複新疆,所以保蒙古;守衛蒙古,所以保京師。”清光緒元年,左宗棠的慷慨建言終於打動了慈禧太後,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進入新疆後,左宗棠根據新疆敵情及地理特點,製定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戰略方針政策,同時十分注重改善武器裝備和整頓軍紀,並重新招募了一支以道員劉錦棠部、都統金順部、提督張曜部為主約六七萬人的作戰部隊,加緊進行戰爭準備。最終,在左宗棠的英明領導下,經過廣大士兵共同的努力,新疆又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左宗棠率領士兵收複新疆戰爭的勝利,粉碎了英俄企圖利用阿古柏肢解和侵吞中國西北領土的陰謀。迫於形勢,沙俄被迫同意與清政府舉行談判。經過清政府與沙俄長時間的交涉,《中俄伊犁條約》最終於1881年簽訂,根據這個協議,伊犁和特克斯河上遊兩岸領土回歸到了祖國的懷抱,但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卻被沙俄強行割去。後來形式的發展見證了左宗棠奏折上陳詞的正確,中亞的幾個國家在十幾年間全被沙俄吞並。

趣味連接:五百年來第一人

左宗棠畢生對清朝最大的貢獻就是收複了新疆,為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保住了一百幾十萬平方公裏的國土,難怪連梁啟超都稱讚左宗棠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左宗棠之所以直到現在還在人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也正淵源於他的收複新疆。

中日甲午戰爭--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大清王朝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甲午戰爭,是中國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命運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此之前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內以往風起雲湧的農民運動漸漸平息,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沒有再發生大的戰爭,再加上國內曆經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逐漸顯現出了效果,可以說,如果沒有甲午戰爭,中國屈辱的曆史將有可能重新改寫。

日本對中國的領土其實早已有占領的野心,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便極力鼓吹軍國主義,將對外擴張定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朝鮮和中國。為了滿足其吞並其他國家的欲望,明治政府抓緊改革軍製,積極擴軍備戰。到了1894年前後,日本無論陸軍還是海軍的實力其實早已超過了清朝政府,他們有陸軍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現役兵力達到了123萬人,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共達62萬餘噸。甲午戰爭中,日本實際投入兵力大約20多萬人,其中包括在其他國家作戰的十幾萬人。朝鮮的內亂為甲午中日戰爭創造了便利的條件,1894年春,朝鮮東學黨農民起義爆發,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誌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參加鎮壓農民起義的戰爭。日本亦趁機派兵入朝,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決定發動侵略戰爭。但是,當中日兩國軍隊到達朝鮮時,朝鮮政府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了休戰和約。為了防止日軍進攻和事態進一步擴大,朝鮮政府請求中日兩國撤兵。早有預謀的日軍豈能放過這樣的大好機會,他們置朝鮮政府的請求於不顧,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並厚無顏恥的提出“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與此同時,日本天皇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將中國軍隊驅逐出境。見朝鮮政府並未滿足其要求,便攻占了朝鮮王宮,重新組建了一個傀儡政府。當天,日本對清朝軍隊不宣而戰,在豐島海麵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天皇有命令日本陸軍向駐牙山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最終以日本的勝利結束了長達數月的甲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