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清(3)(1 / 3)

在這樣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下,一直潛伏在民間的反清社會組織便活躍起來,廣大農民群眾對腐朽的清王朝失望之極,便紛紛加入了各種各樣的反清組織當中,這就為太平天國的起事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曾多次應考科舉不第,又目睹清廷的腐敗、民生的困苦,對大清王朝早已失去了信心,決定取而代之,於是便利用西方基督教的教義,創立了拜上帝會來秘密進行反清活動。為了吸收更多的會員,洪秀全與同鄉馮雲山輾轉到廣西桂林一帶傳教,在這裏他們吸收到了太平天國的主要領導人物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在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太平天國聲勢日益浩大,人數與日俱增。1851年,廣西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災,餓殍遍野,饑民流離失所,於是洪秀全便利用這個機會在桂平縣金田村聚眾起事。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洪秀全自稱天王,並進行分封。由於太平軍勢力日益強大,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終於在1853年,太平軍攻陷了南京,定為國都,改名天京。為了更進一步穩固勝利果實,洪秀全頒行了一些有利於農民的製度和措施,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擁戴。清廷為了對付太平天國耗盡了精力,無奈之下竟然與歐洲各國列強勾結共同對太平軍進行鎮壓。在這種日益嚴峻的形式下,本應團結起來共同反清的太平天國領導階層卻發生內哄,楊秀清、韋昌輝等一係列將領並非死於戰場,卻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太平天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削弱。1864年洪秀全病死後,太平天國這個農民領導的政權終於走完了它最後的一程。

盡管太平天國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它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滅亡的進程,它所宣揚的革命精神,極大的鼓勵了廣大被壓迫人民的鬥誌,為以後的辛亥革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趣味鏈接:太平天國時期的中國人口

據史料記載,處於全盛時期的太平天國兵力超過一百萬人,後世有學者估計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約兩千萬人喪生。現代有人估計1850年的中國人口大約有41億人,經過清軍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運動後到1873年人口下降了大約1億人。

兩廣總督李鴻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代忠良

李鴻章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實業家,他所創辦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先河,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為能使中華民族有實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李鴻章可謂耗費了心機。

李鴻章早年曾受業於曾國藩門下,講求經治世之學,幾年後正式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1860年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失利,便命令各級官僚自己回原籍招募軍隊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在這種情況下,1862年李鴻章編成淮勇五營,曾國藩以上海係“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抵滬,自成一軍,是為淮軍。經過兩年後,見到李鴻章能力能力超群,曾國藩又極力推薦他任江蘇巡撫。江蘇是一個比較富饒的省份,這為李鴻章擴大淮軍規模,采用精良裝備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正因為如此,兩年之內在李鴻章領導下的淮軍從當初的六千餘人猛增至兩三萬人,並且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戰鬥力也得以明顯提高,逐漸成為了清朝抗擊太平天國的主力部隊。1864年,李鴻章率部與西方列強聯合將太平天國徹底鎮壓後,便以“自強”為口號積極仿造外國船、炮,著手籌建新式軍事工業。在李鴻章的大力倡導下,1865年,以製造輪船、槍炮等為主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金陵機器製造局正式成立。到19世紀七十年代後,為了進一步擴大洋務事業,在“求富”口號的號召下,李鴻章又以以“官督商辦”的形式創辦了一係列民用企業。為了培養洋務運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李鴻章還特意創辦了各類新式學堂,並向歐美各國派出了一大批留學生。李鴻章的一係列洋務運動的措施深刻的改變了中國的命運,極大的推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在中國近代化的道路上,李鴻章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雖然曆史上記載著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上都有他的簽名,正因為如此後世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賣國賊,其實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根本就沒有選擇。中國腐朽的政治製度、貧弱的經濟基礎和軟弱的國際地位,決定了沒有和列強討價還價的餘地,隻有被迫簽字的可能。李鴻章不過是清朝政府統治下的一條替罪羔羊,他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下簽字的背後,是清朝統治者無能的明證。事實上,我們應當把李鴻章看成是一個偉大的實業家、外交家,他利用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盡一切可能的維持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中國的國體大致完整,使中國沒有像南亞各國那樣徹底的淪為殖民地,已經盡到了作為一個當朝重臣應有的責任,後人不可過多的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