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鏈接:李鴻章臨終作詩
1901年,為大清朝的繁榮複興嘔心瀝血的李鴻章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後一程,在他生命的彌留之際,他所想到的並非功名利祿,也非自己的家人,而是大清王朝的複興。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李鴻章臨終詩
曾國藩為何不稱帝--一個不為世人所知的秘密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曆史上最具影響的少數幾個人物之一,也是讓後人最有爭議的少數幾個重臣之一,他曾被人推崇為儒學的集大成者,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大賢者,清朝鹹、同中興第一名臣。但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凶、漢奸、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可謂毀譽參半。在他所率領的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後,他的權力更是達到了頂峰,內為大清帝國的一代輔佐社稷的文臣,外為手握幾十萬大軍的武將,一身兼任數職,可謂權傾朝野,假如此時他懷有異心,大清朝的曆史極有可能改寫,中國曆史的命運也有可能改寫。
有些人認為,曾國藩之所以不稱帝是受到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之阻撓,晚清理學大師唐鑒已經將這種忠君思想深深的植入了他的內心,再加上從小到大都受到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浸染,日夜苦讀不息,勤於求教,不恥下問,博覽曆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孜孜不倦的追求儒學的精神內涵,可以說,儒學的忠君思想已經深入他的骨髓,他身上的每一寸血液裏都融有忠君思想,在這種情況下,要他造反登基稱帝是相當困難的。
還有些人認為,是當時的客觀條件不允許他稱帝,因為北方有僧格林沁,當時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最受器重,擁有一支以強大的騎兵為主的龐大隊伍,戰鬥力極強,因為懼怕所以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還有曾起兵是以保衛國家為目的,一旦稱帝則人心必失。加上以英國為首的國際在華勢力已決定扶持清政府。這些因素,曾國藩不會考慮不到。因此,盡管曾的謀士一再勸其取清王朝而代之,曾國藩仍打定主意不為所動。
以上針對曾國藩為何沒有稱帝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可以說,曾國藩之所以沒有稱帝很大程度上就是綜合考慮以上三個因素的結果。曾國藩沒有稱帝客觀上維護了國家的完整統一、抵禦外強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當時複雜的形勢下,清朝政府處於瓦解的邊緣,外有太平天國餘部三十萬人活動於各地,東西撚軍方興未艾,外國列強環伺中華,虎視眈眈。內有大臣之間勾心鬥角無心理政。如果曾國藩再稱帝,那麼本來已經四分五裂的中國將雪上加霜,中國統一的前途和命運又會經曆更多磨難,最終受害的肯定又會是廣大窮苦百姓,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曾國藩不稱帝無論對於清朝政府還是對於廣大農民都是一種幸運。
趣味鏈接:後人對曾國藩的評價
後人給與了曾國藩很高的評價:“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劃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嚐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讚記,以為師資,其平生誌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火燒圓明園--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
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原來是大清王朝的皇家園林,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加工擴建,到乾隆後期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僅園內的建築物就達到二百餘座,各種宮殿、祠廟、別墅等交錯布列,氣勢宏偉。然而,身如此惡劣的政治經濟環境之下,像其他為數眾多的中華魁寶一樣,圓明園很難獨善其身,可以說它遭受毀滅性掠奪是一種曆史的必然。
19世紀四五十年代後期,被鴉片戰爭嚇破了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更讓中國人氣憤的是,英、法兩國為了讓清政府執行條約中的不平等條款,不顧世界其他國家的反對,竟組成聯軍公然進攻北京。被西方列強的槍炮嚇得魂飛魄散的鹹豐皇帝帶上後妃、皇子和一批王公大臣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避難。腐朽不堪的大清王朝京城哪裏經得起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過不了幾天北京城便落入了聯軍之手,從此,一場慘無人道的大劫掠行動在北京城開始了。素有“萬園之林”之稱的圓明園自然劫數難逃,剛開始法國軍隊率先進入園內搶掠時還有一點顧慮,但是見到滿園的金銀財寶擺放在眼前時,心底事先存有的一點點恐懼早已拋向了腦後,肆無忌憚的大規模搶劫於是拉開了帷幕。到了第三天,英國人的加入更把這種劫掠推向了高潮。一時間,圓明園裏到處都湧動著軍人,到處都湧動著勝利者的歡呼。軍人之間的等級觀念在這場掠奪中早已不知拋向何方,各種等級的軍官和士兵鑽在一個箱櫃裏搜尋和搶奪,一個個像一群原始社會的野蠻人類見到獵物般高聲呼喊著撲向一堆堆無價之寶,軍人與軍人之間,士兵與將軍之間為了財物而互相扭打,互相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