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雍正的人對這些認為他是通過合法途徑登上帝位的證據不屑一顧,他們認為有四點是可以證明雍正是通過改詔篡位而獲取皇位的。其一是盡管胤禛雖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錯,讓他代為天壇祭天,但不能證明康熙有意、有遺旨讓他繼位。其二是,康熙在臨終的當天宣了七位阿哥和隆科多進宮向他們宣諭,唯獨沒有告知胤禛,他們認為這麼重要的決定是不可能不讓當事者知道的,所以有的學者認為這件事是無中生有,是雍正繼位後編造的。其三是,康熙咽氣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人單獨向胤禛宣諭由皇四子繼位的遺詔?而宣諭康熙遺旨時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場?很顯然這裏麵是有問題的。其四是,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這就使人們產生“雍正政變”的疑問。更有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雍正死後不埋在清東陵而埋在清西陵,說明他得位不正,不願意、沒有臉麵在地下見他的皇父康熙、祖父順治。還有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有殺人滅口的嫌疑。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雍正既不是通過合法途徑繼位的,也不是纂該遺詔登基,而胡思通過無詔登基的。他們認為,無論是說雍正奉遺詔繼位還是說他改詔篡位,都有許多矛盾解釋不清楚,其說難以自圓。雍正登極,是通過他個人努力在與皇太子的明爭暗鬥中取得的。
雍正繼位究竟是通過什麼途徑取得,曆史沒有明確記載。即便他真是通過非法途徑登基稱帝,正史也不可能會對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記載。這個謎底究竟如何,還有待學者更進一步的深入探尋和研究。
趣味鏈接:雍正專權
雍正皇帝是曆史上有名的特別專權的皇帝之一,他設立的由他最親近的大臣掌握實權的軍機處,使封建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峰,軍機處的設立使得眾多大臣英雄無用武之地。同時雍正對王公大臣也嚴加控製,隻要稍不合意,輕者罷官,重者抄家、殺頭。所以,在清朝皇帝中,他是以手段毒辣、政治嚴苛而著稱的。
乾隆下江南--揭開乾隆六下江南的真正內幕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成為電影界和小說界的絕好素材。其下江南所走過的地方和做過的事情,使得曆朝曆代的君王都望塵莫及。乾隆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得之處在於通過六巡了解了地方的風土人情,培植了一批士子,宣揚了聖恩。所失之處在於耗費的開支十分巨大,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對於乾隆六次下江南的原因,曆史上有不同的記載,根據1749年十月乾隆下的兩道上諭來看,一是江南地方官員代表農民恭請皇帝臨幸,二是大學士、九卿援據經史及聖祖南巡之例,建議允其所請,三來是因為江南地區地廣人稠,應該前去考察民情,問民疾苦。四來也可以恭奉母後以盡孝心。這些資料隻不過是根據乾隆手諭所記載的原始數據,他背後的真實原因,可能也會由於乾隆皇帝不願外露的內心世界而被隱藏。其實,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並非是簡簡單單的這四個手諭的理由就可以掩蓋他的真實目的的。如若真是如此,根本沒有必要六次下江南,兩三次就足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還有另外的原因:江浙的客觀環境和曆史條件決定了他必須六次下江南才能把各種關係處理好。江浙兩省雖然地不大人口不多,但是魚米之鄉的先天優勢,決定了其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在全國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據史料記載,乾隆前期江浙兩省上交的賦銀賦糧分別達到全國賦銀總數的208%和賦糧總數的30%,鹽課銀占全國鹽課銀總數的68%,關稅占全國稅額總數的一半。江浙地區的才子也相對於全國其他省份明顯居多,就科舉而言,從順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裏,江浙兩省所出的狀元比例占到了全國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更不用說其他探花之類的才子了。更為主要的是,江浙地區又是明末遺民活動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斷,如果得不到這兩個省份的財力和廣大才子的支持,乾隆的統治是很難穩固的,因而完全有必要多次下江南來籠絡人心,以便於充分利用江浙來發展“康乾盛世”。
乾隆南巡做了許多有利於他統治的事情,培養士類便是他南巡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比如,他增加了江浙地區的生員名額,將江浙兩省的生員名額增加了近四分之一;親自出題考試敬獻詩賦的士子等,為自己培養了一大批終於他的文人才子。六次南巡為進一步的鞏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而乾隆皇帝下江南是值得後人稱讚的。
趣味鏈接:乾隆收義子
乾隆皇帝下江南期間還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據說有一次乾隆化妝成普通老百姓到江南一帶探訪民情,來到南京後,由於肚子餓了便在街邊順便吃了賣油條的小孩子四根油條,本該付12個小錢,吃完付錢時始發覺未帶零錢,令他驚訝的是,小孩根本不介意他不付錢,乾隆看到這個孩子寬大仁愛,便收他作了乾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