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皇後下嫁多爾袞--清初的一大疑案
孝莊皇後就是康熙皇帝的祖母,亦即順治皇帝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吉特多出身蒙古科爾沁部所謂“戚畹之家”,14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她是一位聰明而富有謀略的女子,丈夫皇太極當政時,就“讚助內政,越既有年”。丈夫身亡後,痛不欲生,願以身殉。康熙皇帝更是不會忘記這位賢能的祖母:“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有今日成立”。“孝莊文皇後”終年75歲,臨終時對康熙說:你祖父安葬已久,不用再打開他的陵墓了,況且我也很想念你們父子二人,不想遠離,所以希望在孝陵附近安葬,這樣我就放心了。康熙遵其遺囑,把靈柩暫時停置在清東陵,直至雍二年才正式葬入地宮。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亦即順治皇帝的叔叔。順治時稱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清入關後的各項製度大都由其籌劃,可謂清朝政權的實際開創者。多爾袞享年僅39歲,死後僅兩個月,就被削去爵號,平毀墓葬。順治“命令毀掉阿瑪王體華麗的陵墓……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直至康熙晚年才下詔為其詔雪。
那麼,“太後下嫁”的疑案究竟是怎麼緣起的呢?原來,皇太極1643年因疾身亡時,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因而許多人都對皇位虎視眈眈。為此,豪格和多爾袞鬧得不可開交,幾乎到了開戰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博爾濟吉特氏施展其靈活高妙的手段,為自己年僅6歲的兒子謀到了好處,她首先看準了代善的輩份和威望最高,具有左右大局的力量,便緊緊拉住代善,使兩紅旗支持福臨。至此,多爾袞也看透了局勢,放棄攫取皇位的念頭,遂擁戴福臨。結果,幼主福臨繼位,是為清世祖,年號順治。福臨登極不久,豪格被多爾袞誣陷,削爵下獄而死。而多爾袞卻以攝政王之尊,掌握國家政權,直到去世。
趣味連接:順治為什麼要鞭屍多爾袞?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因病去世,被尊追為“誠敬義皇帝”,照帝製埋葬,來年正月十二,福臨親政,轉眼之間,清王朝發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巨大變化,專權多年呼風喚雨的攝政王多爾袞,死後不到兩個月就搖身一變成了千古的罪人,據載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然而孝莊太後卻也未加阻止。據順治之所以在多爾袞死後對其清算,與他對多爾袞的敵視態度直接相關,多爾袞與太後長年的曖昧關係,隨著福臨年紀增長,與他對多爾袞的恨與日俱增,再者多爾袞殺了他的長兄豪格並霸占其福晉,也在他心終結下隱恨,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多爾袞驕橫跋扈,獨攬朝政,根本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裏,這種不滿與怨恨日積月累,遲早要爆發的,所以,廢黜多爾袞是福臨親政後第一件事,多年的不滿情緒終於得以抒發。
鄭成功收複台灣--婦孺皆知的民族英雄
提起民族英雄鄭成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以武力收複台灣,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
鄭成功,本名森,又名福鬆,字明儼,福建南安人,明朝平國公鄭芝龍長子。因受南明隆武皇帝倚重,授總統使、招討大將軍,賜姓朱,名成功,人稱“國姓爺”。
清順治三年(1646),鄭芝龍歸順了清朝。鄭成功曾苦苦勸阻,卻未能改變,遂率部至南澳(今屬廣東),起兵抗清。鄭成功感到,收複台灣已不容躊躇,於是召集文武官員,討論進軍台灣問題。他認為,形勢緊迫,“附近無可措足,惟台灣一地離此不遠,暫取之,並可以連金、廈而撫諸島”。然後,“廣通外國,訓練士卒,進則可戰而複中原之地,退則可守而無內顧之憂”。
於是,鄭成功作出“親征”台灣的重大決策。這是鄭成功戰略上的一次根本性轉變,也是一個十分英明而大膽的決策。這對結束祖國的分裂局麵,維護祖國的神聖主權和領土完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自率領幾萬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台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台灣,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台灣(今台灣東平地區)、赤嵌(今台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台灣城的聯係。戰鬥中,侵略軍以“赫克托”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褐克托”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台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台灣城的侵略軍企圖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康熙元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打敗了荷蘭侵略者,收複了淪陷38年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