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努爾哈赤在早年曾受雇在一個總兵府當差。有一天,總兵府家的廚師生病臥床不起,府中無人做飯,幾個侍女急得團團轉,到處找不到廚師。不得已,她們隻好自己上廚做菜。她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共做出了七道菜,而總兵府有嚴格規定,每次吃飯必須有八道菜。這最後一道菜她們怎麼也做不出來了。
努爾哈赤見狀,便自告奮勇幫她們做。不一會,一盤香噴噴的菜端到桌上,努爾哈赤說這道菜叫“黃金肉”。總兵吃後連連點頭,稱讚不已,說這道菜做得最好,色香味俱全。總兵令人叫來做菜的努爾哈赤,當麵對他進行嘉獎。從那時起,這道佳肴就開始流傳。此後,清朝的每個皇帝都很器重此菜,幾乎每天都要備上此菜。
就連慈禧太後也非常喜愛這道菜,並常常對她周圍的人說,“這道菜是先祖所賜,我們不能忘記,要代代相傳。”
袁崇煥之死--一代忠臣蒙受千古奇冤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生於萬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天啟二年,袁崇煥任職兵部主事。
自萬曆四十六年以來,清兵鐵騎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先後大敗十萬明軍,無一敗仗。與此同時,朝中由魏忠賢當權,殘殺異己,政治非常黑暗。不久,明軍在廣寧覆沒,朝野鎮驚。
袁崇煥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奔赴邊疆的。袁崇煥到位後,立刻加固城牆,整頓軍紀,不久大敵就來臨了。袁崇煥以寧遠守兵約一萬,大敗清兵十三萬,打破了清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神話。
過了一年多,清軍再次進攻寧遠,結果又一次慘敗而回。從此,清軍一聽到袁軍,就心怯了。但是,這樣一個抗清大將,卻得不到朝廷的重視。在第二次寧遠大捷後,袁崇煥隻升官一級,而奉承魏忠賢的官員卻有數百人因此而升官。不久,他又被魏忠賢彈劾,攻擊他在第二次寧遠大戰中沒有去救錦州,袁崇煥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自稱有病,請求辭職。魏忠賢死後,袁崇煥被重新召回,這時,在位的皇帝是朱由檢,年號崇禎。
崇禎是個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但同時他也是個疑心極重,剛愎自用的人。對朝中的大多數大臣都很不信任。崇禎二年十月,清兵大舉從西路入犯,直逼北京,兵十餘萬,袁崇煥得到消息後,立刻兵分兩路來援,一路上,每戰每捷,真到北京城下,明清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了八個小時,最終獲得勝利。
清軍退出北京後,崇禎皇帝立刻逮捕袁崇煥,說他不出兵追擊敵人(當時袁崇煥的兵力九千,清兵十餘萬,若戰,明軍必敗。)並將他定刑為淩遲。所謂“淩遲”就是“千刀萬剮”,北京城裏的老百姓因聽信清軍就是袁崇煥引來的,都罵袁是漢奸,劊子手還沒有動手,就撲上去咬他的肉了,就這樣,一代忠臣蒙受了千古奇冤。
袁崇煥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遺言,這也是他一生忠心為國的寫照:
一生事業總成空,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趣味連接:乾隆為袁崇煥平反
袁崇煥是滿清的死敵,但是乾隆決定大膽而又巧妙地為袁崇煥平反。乾隆在為袁崇煥平反的詔書上是這樣寫的:“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這樣的平反詔書,明眼人一看便可看出,忠心耿耿為明朝抗敵的袁崇煥,是被明朝的昏君殺害的。換句話說,袁之死和皇太極無關。而乾隆作為清朝的英明君主,對袁崇煥的死是懷著惻隱之心深表憐憫的。隻有大清的君主如此英明,才會為袁崇煥的千古奇冤平反。乾隆藉為袁崇煥平反來收買漢族民心的用心,真是昭然若揭。
當時在民間還流傳這樣一種傳說:說乾隆原是漢人的兒子,他幾下江南,就是為了弄清自己身世尋找生父。當年清廷對這種傳言也不嚴加查究。看來這樣的傳言極有可能是滿清的統治者有意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炮製出來的。
遊曆天下的徐霞客--具有傳奇色彩的地理學家
徐霞客,漢族,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是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探險家。
徐霞客22歲便開始了遊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徐霞客遊曆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讚歎不已了,更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嗬。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