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明(2)(1 / 3)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番,當時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番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可是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於兵力所限,燕軍占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湧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致命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打了四年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認為隻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

於是朱棣帶領部隊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南京終於被占領,建文帝卻失蹤了,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他終於等上了皇位,年號永樂。

雖然在地方上沒多少人反對朱棣登基,但是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隻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趣味連接:建文帝下落之謎

有野史記載,建文帝離宮後出家當了和尚,雲遊四方,不問世事。有詩雲:“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裏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傳言此詩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證實。

另有一說建文帝逃到東南亞,野史傳聞鄭和下西洋其中任務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

三寶太監下西洋--明朝盛世的輝煌展現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來的名字馬三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當時才10歲,被抓到了明營,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浴血奮戰,為燕王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他的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出訪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關係。每次都從蘇洲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裏時,鄭和不幸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空前的壯觀,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隊,一共有27800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還有大量的技術人員、翻譯、醫生等。他們乘坐62艘大船,這種船長44丈,闊14丈,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也是非常壯觀的。鄭和船隊從劉家港起航,路經占城,接著又到爪哇、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裏、錫蘭等國家。他每到一個國家,都會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然後把帶去的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保持友好的關係。許多國家見鄭和帶了那麼大的船隊來,態度都非常好,並且熱情地接待他。

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各國,一方麵提高了國家的威望,另一方麵促進跟西洋各國的貿易往來,明成祖對此很是欣慰,所以此後又多次派鄭和帶領船隊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將近30年裏,鄭和出海7次,前前後後一共到過印度洋沿海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的木骨都束國(今索馬裏的摩加迪沙一帶〉。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加強了同這些國家的友好交往,促進了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趣味連接:為何下西洋要選鄭和?

首先,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作戰經驗豐富,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第二,鄭和外交經驗豐富,熟悉西洋各國的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鄭和下西洋前,鄭和曾出使暹羅、日本,有進行外交活動的經驗。

第三,鄭和具有一定的航海知識。鄭和從小就從其父親那裏得到有關的航海知識,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永樂遷都--北京成為近代政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