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期間遷都北京,把政治中心從南京移動了北京,密切了同北方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聯係,有效地實施了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統治,有力地抗擊了元朝殘餘勢力的侵擾,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明成祖當皇帝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遷都北京。即位之初,把都城定在金陵[南京]。隨著元朝殘餘勢力退至漠北,長江岸邊的金陵,就顯得離重要的北部邊陲過於遙遠。因此,1403年,有大臣建議,把北平改為北京,遷都北京。明成祖認為,如果遷都北京,可以加強北部邊防,就采納了這個建議。但是,永樂帝明白,遷都是一件關乎國家興亡的頭等大事,必須小心行事。
朱棣做事很慎重,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遷都的事情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他首先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下令改北平為北京,升為陪都,稱作行在。同時,改北平府為順天府。他努力提升北京的經濟地位。他知道,北京雖然地理位置極端重要,而且是元朝的大都,但是它在經濟上卻遠不及江南,不及金陵。因此,他要想方設法使北京繁榮起來。於是,他下令向北京附近大規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內減免賦稅。一些軍士,也被放歸北京鄉裏種田。而且戰亂之後,形成大量流民。他下令把流民組織起來,到北京一帶去種田。甚至,他還釋放囚徒,把他們安置在北京周邊地區去種田。他還實行了一些優待政策,比如向他們免費提供牛具、種子。同時又遷往北京大批工匠,給這些民戶以更多的優惠政策。如免除稅糧,賑濟優厚等。這就在北京市內形成了工商業。由於多年的經營,北京漸漸繁榮起來了。至此,北京初步具備了大都市的規模,可以和金陵相媲美了。
1406年,明成祖下令明年6月,正式建造北京宮殿。特派大臣到各有關行省采集巨木。又命大臣陳圭,主持北京宮殿及北京城市的整個設計營建工程。此後,正式啟動的營建工程,就一直進行,從未中斷。
1420年,北京的宮殿終於完工了。明成祖下令正式遷都北京。經過18年的苦心經營,明成祖終於了卻了自己多年的宿願,完成了遷都盛舉。從此,北京就成為明清兩朝的都城,並成為近代的政治中心。
趣味連接:北京是朱棣的福地?
北京是朱棣的藩地,是他輝煌事業的起點,是他打江山的大本營。
朱棣以燕王身份就藩北平以後,積極參與對元朝殘餘勢力的征戰,幾次深入塞北,衝鋒陷陣,逐步成為統率北方軍隊的最高統帥。朱棣在北平經營了20年之久,他以北平都師所屬將校為核心,節製諸王,聯結九邊,部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積聚了雄厚的軍事實力。靖難之役奪得皇位以後,論功封爵者有二公、十二侯,均為共“熊羆之宿將,帷幄之謀臣”。他們多為其北平都司屬下將校,尤以燕山三護衛將校為主。
土木之變--明代由盛轉衰的標誌事件
明太祖在位期間,吸取了宦官亂政的教訓,立下一條規矩,不讓宦官過問國家政事。他把這條規矩寫在大鐵牌上,想要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朱棣的時候,這條規矩就給廢除了。
朱棣從他侄兒手裏奪得皇位,怕大臣反對他,特別信任身邊的太監,明宣宗死後,剛滿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這就是明英宗。王振當上司禮監,幫助明英宗批閱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樂,根本不問國事。王振趁機把朝廷軍政大權抓在手裏。
公元1449年,瓦刺首領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進貢馬匹,要求朝廷給賞金。王振發現也先謊報人數,削減了賞金和馬價。也先為他的兒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絕。這一來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領瓦刺騎兵進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將出兵抵抗,被瓦刺軍打得大敗。邊境的官員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麼對付。大同離開王振家鄉蔚州不遠,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產,他怕蔚州被瓦刺軍侵占,竭力主張英宗帶兵親征。明英親是個沒主見的人,王振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不管大臣勸諫,就倉促決定親征。
明軍前鋒在大同城邊被瓦刺軍殺得全軍覆沒,各路明軍紛紛潰退下來。明軍一麵抵抗,一麵敗退,一直退到土木堡。那時候,太陽剛剛下山,有人勸英宗趁天沒黑,再趕一陣,進了懷來城再休息,瓦刺軍趕來,也可以堅守。可是王振卻因為裝運他財產的幾千輛車子還沒到,竟然讓大軍在土木堡停下來,結果被瓦剌軍圍困在土木堡,明英宗和王振帶著一批禁軍,幾次想突圍都沒衝出去。平時作威作福的王振,這時候嚇得直發抖。禁軍將領樊忠,早就恨透了這個禍國殃民的奸賊,氣憤地說:“我為天下百姓殺死你這個奸賊。”說著,掄起手裏的大鐵錘,朝著王振腦門一錘砸去,結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衝向瓦刺軍,拚殺了一陣,結果中槍倒下。
明英宗眼看脫逃沒有希望,隻好跳下馬來,盤著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刺兵趕上來,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曆史上把這次事件稱作“土木之變”。
土木堡一戰之後,明朝的勢力由盛轉衰,原來由明太祖、明成祖建立起來的邊界上安定穩固的局麵迅速瓦解。明朝從此開始進入衰落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