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之所以大肆殺戮功臣,原因就在於當時太子朱標已死,皇太孫朱允炆是皇位的繼承人,年紀小而又文弱。明太祖怕自己死後,幼帝製服不了權高位重的功臣,從而對朱家天下造成威脅,因此就千方百計地尋找借口,殺戮功臣,消除隱患。
可是,朱元璋在為子孫掃除障礙的同時,也埋下了禍根。後來,他的孫子建文帝銳意削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難”,奪取天下。假使當時藍玉等能征善戰的開國功臣還在,朱棣未必敢興兵,建文帝也不用“遜國”了。
趣味連接:朱元璋削刺
朱元璋殘忍屠殺自己的大臣,太子朱標很不理解,為此,朱元璋命人取來一根長滿刺的棘杖,叫太子去拿,太子不知道該怎麼去拿。朱元璋見狀,拿起寶劍,一陣猛削,很快將所有利刺全都削去,棘杖變得十分光滑,很容易就可以拿起來了,朱元璋說道:“如今我所殺的,都是一些很難對付的險惡之徒,就好比這根棘杖上的利刺,我把他們除掉後,再把木杖交給你,難道還有比這再好的嗎?”
不料太子卻很不以為然,回答道:“上有堯舜之君,則下有堯舜之民。”這無異是指責父親不是堯舜之君,朱元璋勃然大怒,抓起椅子向太子砸去,太子嚇得趕快跑開了。
文字獄--讓人丟掉性命的文字
明太祖朱元璋在坐穩皇位後,多次實行大規模的文字獄,許多讀書人死於非命。文字獄的特征是:罪狀由統治階級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皇帝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文字的含義不在客觀的意義,而在當權人物的主觀解釋。
朱元璋製造的一些文字獄,都具有典型的特征。如尉氏(河南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在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了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無被處斬。
朱元璋還剛愎自用,為了顧及麵子,殺了不少正直的讀書人。有個叫盧熊的讀書人,人品文品都很好,朱元璋委任他到山東兗州當知州。盧熊到兗州後要啟用官印,發布文告。當他把皇帝授給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來,朱元璋筆下的詔書是授盧熊為山東袞州知州,這官印是根據皇帝的詔書刻製的,這兗州自然變成袞州了。可是山東曆來隻有兗州而沒有袞州。盧熊是個搞學問的,辦事認真,於是他就向皇上寫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製過來。朱元璋一見奏章,知道是寫錯了,但是,為了顧及麵子,還大罵盧熊咬文嚼字,這兗和袞就是同一個字,盧熊竟敢將它念成"滾"州,這不是要朕滾蛋嗎?最後竟然將盧熊斬首。
文字獄當然還不限於奏章。朱元璋崇信佛教,對印度高僧釋來複最為禮敬。釋來複告辭回國,行前寫了一首謝恩詩,詩中有兩句:“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意思很明顯,他生在異國(殊域),自慚不生在中國,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格歌頌大皇帝。但朱元璋的解釋不同,他說:“殊,明明指我‘歹朱’。無德,明明指我沒有品德。”於是朱元璋馬上翻臉,轉瞬之間,釋來複從座上客變為階下囚,人頭落地。
朱元璋大搞文字獄,手段極其殘忍,而且情節非常的荒誕,但是這種荒誕的行為實有其深刻的用意:唯有這種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殺戮,才能夠立威,顯示出皇權的絕對性,而對朝野造成了巨大的威懾力。
趣味連接:因字諱而取禍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曾經為海門衛官做《謝增俸表》,這篇官樣謝恩文章之中有“做則垂憲”之語;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為都司做《賀萬壽表》,這是賀皇帝壽辰的表章,其中有“垂子孫而作則”句;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為案察使做《賀冬至表》,這是慶典祝賀表,而其中出現了“儀則天下”語;桂林府學訓導蔣質為布政使和案察使做《正旦賀表》內有“建中則做”;澧州學正孟清做《賀冬至表》,內有“聖德作則”語。
以上這些本來都是一些歌功頌德的馬屁文章,但隻因沾了一個與“賊”諧音的“則”字,就入了罪過。
朱棣篡位--叔叔和侄子爭奪帝位
洪武二十五年,一向被朱元璋視為接班人培養的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經過慎重考慮,朱元璋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兩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結果他的擔心最後變成了現實。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對前朝粗暴的統治進行了一定的革新,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