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遼)太宗援石晉(敬塘)主中國,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
——《遼史·地理誌一》
入選理由: “兒皇帝”石敬瑭遺臭萬年
936年十一月,晉城之南。旌旗招展,鼓樂齊鳴,正在隆重舉行的是皇帝冊立的大典。
天若有情天亦羞。這是個曆史老人都要氣歪鼻子羞紅臉的真實時刻:你見過四十四歲的中年人稱三十四歲的青年人為父的嗎?這不僅是有,而且發生在兩個皇帝之間。這個恬不知恥地稱比自己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親的人就是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
雖然曆史的那一頁早已翻過去了,但一說起燕雲十六州,對每個讀史的人來說,其曆史恥辱感絕不亞於“二十一條”,因為曆史老人輕輕的一眨眼,它就包含了前後四百年的恩恩怨怨,其中包括著名的楊家將故事,凝聚了多少人的血淚情恨。
所謂燕雲十六州,就是石敬瑭“信守承諾”割讓給契丹的大片土地,包括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幽、涿、檀、薊等十六州,其中包括很多天險如居庸關、瓦橋關等。從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政權之重要,猶如人的咽喉。這是中原的重要天然屏障,石敬瑭為什麼會心甘情願地奉獻如此厚禮?
曾經猛將石敬瑭
在歐陽修所稱的“嗚呼,五代之亂極矣”的那個極端混亂時代,城頭變換大王旗乃是正常情況,但是誕生了一個可以和秦檜“比美”落下千古罵名的“兒皇帝”,實在又有些不太正常。
石敬瑭,即後晉高祖,生於大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和後唐莊宗李存勖一樣是太原沙陀族人(西突厥別部,或說就是漢人)。石敬瑭為人沉默寡言,勇武有力,後梁貞明元年(公元915年),後梁大將劉掞急攻清平,莊宗帶兵馳救,還沒來得及排陣,就被劉掞突襲,危急關頭,石敬瑭僅以十餘騎橫槊突擊,打敗了劉掞,凱旋時李存勖拊其背而壯之。後來石敬瑭隸於後唐大將李嗣源(李存勖父親李克用的養子)帳下,深受其寵,當了他的女婿。
李存勖曾經是個和越王勾踐一樣臥薪嚐膽的英雄人物,他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完成了父親李克用臨死時以三支箭代表的三大遺願:一是討伐忘恩負義的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二是征討契丹;三是消滅世敵朱全忠。李存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裏,每次出征前就派人取一支箭來,帶著上陣,當打了勝仗,又將箭送回家廟把捷報告訴父親。但完成了三大任務後,他就驕奢淫逸起來,沉溺戲曲,寵信伶人,大失人心。
趙在禮原在劉仁恭手下,後投李存勖,戍守要地瓦橋關。926年,當趙在禮回貝州時,被軍士皇甫暉等所逼為亂。李存勖派遣李嗣源討之,不料軍隊到了魏州就發生了兵變。在石敬瑭的慫恿下,李嗣源決定反攻李存勖,他派給石敬瑭驍騎三百為前鋒搶入軍事要地汴。李存勖後到,部下都潰散去,隻得西還洛陽,被所寵信的伶人郭從謙弑殺,李嗣源自立為帝即唐明宗,由於石敬瑭在這次軍事政變中立功頗大,拜保義軍節度使。
“兒皇帝”石敬瑭
隨著羽翼漸豐,石敬瑭開始擁兵自重,大有取後唐而自立之勢。933年,李嗣源死後,子李從厚繼位,即後唐閔帝,為削弱李嗣源養子、潞王、河東節度使李從珂和石敬瑭的勢力,李從厚下令二人對調。次年四月,李從珂起兵反叛,李從厚大敗,僅率數騎出逃,在逃跑衛州的途中遇上了石敬瑭,要求他出兵伐李從珂,石敬瑭擁兵不從,還囚李從厚於衛州。李從厚後被勒死。李從珂自立為帝,即後唐末帝。
李從珂猜忌石敬瑭,疑其必反。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契丹數犯邊界,李從珂以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蕃漢馬步軍都總管,屯於忻州。許多屯兵聚噪,攔住石敬瑭呼“萬歲”,被石敬瑭連斬了三十幾人以止之。因此,李從珂越發懷疑石敬瑭有異誌,就以張敬達為北麵副總管,以分其兵。
次年,蓄意謀反的石敬瑭以身體羸弱,上表乞解兵權,以調往他鎮試探,李從珂果然上當,將石敬瑭改任天平節度使,石敬瑭果不受命,決意叛變,他上表指責李從珂是明宗養子,不應承祀,要求其讓位於明宗四子許王李從益。李從珂大怒,就削其官爵,並以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麵招討使,帶兵三萬築長圍以攻太原。
據《舊五代史》轉《玉堂閑話》:石敬瑭在太原曾經和左右假裝無事地說:“近因晝寢,忽夢若頃年在洛京時,與天子連鑣於路,過舊第,天子請某入其第,某遜讓者數四,不得已即促轡而入,至廳事下馬,升自阼階,西向而坐,天子已馳車去矣。其夢如此。”這分明是一個“天子讓位”的反叛之夢,所以“群僚莫敢有所答”。從夢境分析,這應該是石敬瑭久懷不軌之誌而故意托夢以惑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