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夢幻泡影:遼太宗立“兒皇帝”(2 / 3)

為了取得勝利,石敬瑭不惜飲鳩止渴。他決定派掌書記桑維翰以請稱臣、以父事契丹為條件向契丹求援,還約定事捷之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給契丹。對此種認賊作父的行徑,連其親信劉知遠(後來的後漢開國皇帝)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然而石敬瑭為了當皇帝已經走火入魔,執迷不悟。

這時契丹正處於實力上升時期,君主遼太宗耶律德光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據《遼史》稱“應天皇後夢神人金冠素服,執兵仗,貌甚豐美,異獸十二隨之。中有黑兔躍入後懷,因而有娠,遂生太宗。”這當然也是一個神話了,但正如沒有吳三桂的獻關就沒有清兵南下的機會一樣,沒有石敬瑭的開門揖盜,契丹就沒有南下的的機會。

據《新五代史》所載,得此千載難逢的機會,耶律德光大喜,就告訴其母曰:“吾嚐夢石郎召我,而使者果至,豈非天邪!”這個夢,在《舊五代史》裏記載得更詳細:耶律德光常白日晝寢,一天“夢一神人花冠美姿容,輜軿甚盛,忽自天而下,衣白衣,佩金帶,有異人十二隨其後,內一黑兔入德光懷而失之。神人語德光曰:‘石郎使人喚汝,汝須去。’覺告其母,母忽之,不以為異。後複夢,即前神人也,衣冠儀貌,儼然如故,曰:‘石郎已使人來喚汝。’既覺而驚,複以告母。”太後就召胡巫占夢,結果為吉。

不久,石敬瑭被後唐張敬達所敗,急遣重賂求援,耶律德光說:“我非為石郎興師,乃奉天帝敕使也”。九月,契丹五萬騎兵號稱三十萬,自揚武穀而南,車騎連亙數十裏,將至太原。耶律德光想炫耀武力,給石敬瑭以下馬威,就遣人對石敬瑭說:“我馬上為你破敵,可以嗎?”石敬瑭擔心契丹遠來疲憊不能成功,就希望他們休息一下。石敬瑭派出的使者還未到,契丹兵就已與唐軍騎將高行周、符彥卿交戰,石敬瑭派劉知遠出兵助戰。唐軍張敬達以步兵布於城西北山下,契丹遣輕騎三千,不披甲,直衝其陣,然後詐敗涉水而去。唐兵沿岸追擊,被契丹伏兵衝斷為二,縱兵攻擊,唐兵大敗,契丹乃引兵歸虎北口。

這夜,發生了非常有趣的故事。石敬瑭出北門誠惶誠恐地拜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握住石敬瑭的手,兩人“恨相見之晚”。 石敬瑭畢恭畢敬地請教:“皇帝遠來,士馬疲倦,馬上與唐軍戰而大勝,何也?”耶律德光受到吹捧,就大吹大擂說:“開始我自北來,以為唐必斷雁門諸路,伏兵於險要,則我不可進。但我派人偵查卻發現沒有這回事。於是我得以長驅深入,知大事必濟。兵既相接,我氣方銳,彼氣方沮,若不乘此急擊之,曠日持久,則勝負未可知。這就是我所以急戰而勝的道理,不可以勞逸常理論之也。”石敬瑭聽了連連點頭如雞啄米,差點就說“高,實在是高”了。

此時唐遣盧龍節度使北平王趙德鈞、趙延壽父子等救張敬達,而他們卻按兵不救。耶律德光見石敬瑭已無性命之憂,就對石敬瑭說:“我三千裏赴難,必有成功。看你氣貌識量,真是中原之主。我欲立你為天子。”石敬瑭假裝辭讓,將吏再三勸進,才“勉強”許之。十一月, 三十四歲的耶律德光就立四十四歲的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

在石敬瑭和耶律德光的聯合攻擊之下,忠義的張敬達兵敗被部下所殺,趙德鈞父子也降了。耶律德光見大事已畢,就命石敬瑭入洛。臨別,耶律德光握住石敬瑭的手唏噓不已,脫下白貂裘給石敬瑭穿上,還送給駿馬二十匹,戰馬一千二百匹,戒曰:“子子孫孫無相忘!”然而曆史很快就要戳穿這個虛偽的誓言。

幽州興王寺裏麵有一個白衣觀音像。耶律德光援立石敬瑭後,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著此像說:“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故把此像移到有契丹始祖廟的永州木葉山,尊為家神,每次興軍必告之。

難受的“兒皇帝”

中國曆史自古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奮鬥史,然而總有自甘墮落的人,拚著命要搖尾乞憐,爭當“第一孝子”。

石敬瑭的“兒皇帝”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就有人來搶了。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趙德鈞。他見“兒皇帝”這個“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就眼紅起來,以重金賄賂契丹,說:“若立己為帝,請即以見兵南平洛陽,與契丹為兄弟之國;仍許石氏常鎮河東。”耶律德光本沒有長期占領的打算,想到自己深入敵境,晉安未攻下,趙德鈞兵尚強,又恐山北諸州斷其歸路,欲許趙德鈞之請。

石敬瑭聽說了,猶如五雷轟頂,馬上派心腹桑維翰去求見耶律德光。桑維翰跪於帳前,自早至晚,涕泣哀求說:“趙德鈞父子不忠不信,素蓄異誌,按兵觀變,不是以死殉國之人,根本不值得相信!如果使晉得天下,將竭中國之財以奉大國,豈是這種小利能比的?”真是拚了命地賣國。耶律德光哀其誠心,乃從之,指著帳前的石頭對趙德鈞的使者說:“我已許石郎,此石爛,可改矣!” 耶律德光還說桑維翰對石敬瑭忠心不二,應該做宰相。後石敬瑭遂以其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