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彬
“張老漢,李老漢,兩個老漢上羅山。大羅山,小羅山,老漢上山砍鞭杆。鞭杆長,鞭杆短,鞭杆頭上鑽眼眼。”這是我們小時候在家鄉流傳的一首兒歌。至於這首兒歌起源於何時,已無法考證了。我的家鄉是個貧瘠的地方,荒山禿嶺,沒有樹木,木材缺乏,就連驅趕牲畜的鞭杆之類也是稀缺之物。正是從這首兒歌裏,使我們從小就知道了羅山上有樹,到羅山去就能砍到鞭杆,也就對羅山產生了許多憧憬之情。
我的家鄉所在的地方向南、向東、向北望去,視線都隻不過數裏,就被一座座的山呀梁呀遮擋住了,唯有向西望去,視野開闊,那才是一望無際的開闊地帶。極目遠望的盡頭,能看到一大一小兩座圓錐形的山。老人們告訴我們,那就叫羅山。這兩座山與其他三麵山的顏色不同。別處的山夏日是綠色的,冬天則是灰黃色的,而這大小兩座羅山卻四季都是黛青色的。老人們說,那是因為羅山上有鬆樹,四季常青。
那時候莊戶人家沒有鍾表,“天”就是一塊大鍾表。天上的太陽就是人們看時間的“時針”。早上的時候人們說時間的遲早,就說“太陽兩竿子高了”,“太陽三竿子高了”。傍晚的時候人們說時間的遲早,就說“太陽離羅山剩下兩竿子高了”,“太陽離羅山不到一竿子高了”,“太陽壓到羅山尖了”。“一竿子”究竟有多長,那隻是人們心目中的尺寸,沒有誰能說清楚。但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人們都知道,太陽是從羅山後麵落下去了。夏日天長,冬日天短。這也由太陽落山的位置來說出。夏天的時候人們說,“太陽是從羅山頂上落下去的,天長了”。漸至秋日時人們說,“天開始變短了,太陽都滑到羅山坡上了”。冬日時人們又說,“天短得很了,太陽從兩個羅山的兩夾空裏落下去了”。唯獨天陰時人們沒法看時間,就有了一句諺語:“沒胡子不知道老小,天陰不知道遲早。”
家鄉的人們還由羅山看雲識天氣。上午在地裏幹活的人們看到羅山頂上有雲團升起,就說:“今兒個沒後晌了(意為下午不能下地幹活了),羅山頂上生雲著呢(意為下午要下雨)。”午後天空的雲就會越聚越多,常常會有一場瓢潑大雨。下午在地裏幹活的人看到羅山頂上有烏雲把山尖遮住了,就又說:“羅山戴了帽,長工睡了覺(意為不用幹活了),天有大雨了。”果然不出一半天,就會有一場大雨。神秘的羅山,總能給人以許多遐想:天空的雲彩,原來都是從羅山上生出來的。
羅山在寧夏吳忠市同心縣韋州鎮境內,太陽山開發區就在羅山腳下。這一帶地勢平緩,唯有大、小羅山在這裏突兀而起。山有兩座,一大一小,方圓100多平方公裏,最高峰海拔2600多米。山形如兩個扣在地上的貝殼,四周緩緩上升,山峰陡然突起。古時候稱“貝”為“蠡”(音lí,轉音luó),故稱大、小“蠡山”。後來人為書寫簡便,遂將“蠡”寫為“羅”,才有了今天“羅山”之稱。在過去,羅山上野生動物成群,有300多種植物,成片筆直的青海雲杉和枝葉繁茂的樺木、山楊、油鬆、柳榆,滿山遍野。羅山上還生長著多種藥用植物,有黃芪、柴胡、玉竹、地黃、大蓯蓉、秦艽等60餘種,是寧夏境內的名勝風景區。
關於在這平緩地帶的羅山是怎樣形成的,小時候還聽父親講過一個《周懶王坐慶陽斬斷龍脈》的傳說故事。
周朝的時候,最後一代帝王稱周郝王,都城設在慶陽(今甘肅省慶陽縣),人們就稱“周郝王坐慶陽”。相傳周郝王天天醉酒昏睡,懶於朝政,被後世稱為“周懶王”,說成是“周懶王坐慶陽”。慶陽城四麵環山,環江(又稱“環水”)水沿環川流經慶陽城時,前麵橫亙了一座大山,擋住了江水的去路。江水流不出去,隻好將將慶陽城四麵環繞(這也許是環水得名的緣由)。每當暴雨季節,山洪暴發,方圓百裏的山洪都彙入環水,江水暴漲,慶陽城岌岌可危,大有被淹沒之勢。但奇怪的是水漲城長,水落城降,無論有多大的水,卻從來不曾浸入慶陽城裏。盡管是這樣,周郝王還是十分擔心,生怕說不定哪一天水勢過大,將慶陽城淹沒了。於是他調撥數萬兵丁和民夫,要將擋住環江去路的山挖掘開一道山口,讓水泄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