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這千軍萬馬開挖山口時,奇怪的事發生了。不管白天山口挖掘下去有多深,第二天早上一看,挖下去的地方神奇地又長回到原來的樣子。日複一日,天天如此,山口怎麼也挖不開。這讓周郝王大傷腦筋,遂下令增調兵丁民夫,晝夜不停地輪班挖掘,可還是不能奏效。
離慶陽百餘裏外有個叫太陽山的地方,地勢平緩,隻有一座小山包。有一天傍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太陽山附近有一個牧羊人正準備收羊回圈,看到一個老夫人從西北方遠處走了過來。老夫人問牧羊人:“趕天黑能不能到慶陽?”牧羊人看了看即將落山的太陽說:“太陽馬上下山了,這裏離慶陽還有百餘裏路程。別說你一個婦道人家步行,就是青年男子騎快馬天黑也趕不到慶陽了。”老夫人聽罷長歎一聲,將衣襟內兜著的一兜襟黃土倒在了地上,又向前走了幾步,將衣襟拍了拍,又抖下一些黃土。
原來這個老夫人是王母娘娘,她每天晚上都要兜一襟黃土將周郝王挖決的山口填上。神仙都是“借口氣”的,凡做事若遇有人說行,就一定能做成,若遇有人說不行,事情就做不成了。聽牧羊人說趕天黑到不了慶陽,王母娘娘也就泄氣了,隻好將衣襟內兜著的土就地倒下來。
由於王母娘娘不再填土,挖掘的山口也不再長起來。過了不到一個月的功夫,周懶王終於將山口掘開。隻聽一聲巨響,一股血水從山中冒出,隨著環水滾滾奔騰而去。從此環水由峽口直泄而去,再也不環繞慶陽城了。老百姓們都說挖掘山口是“斬斷了龍脈”,把這裏的風水“破”了。至今那座山的土石顏色還和別的山不同,是淡紅色的,人們都說那是被血水染紅的。
慶陽城這個地方因斬斷了龍脈,破了“風水”,沒有了“王氣”,自周郝王之後再也沒有了坐過“王”。王母娘娘倒在太陽山附近的那一兜襟黃土,後來就長成了大羅山,衣襟上抖落下的那少許的土,長成了小羅山。
明朝時,開國皇帝朱元璋封他的一個叫朱的兒子為慶王,讓去坐鎮慶陽。慶王朱到了封地慶陽後,看到這裏的“脈龍”已被斬斷了,壞了“風水”,沒有“王氣”。又聽說龍脈是隨環江而去的,便順著環川一路尋找“王氣”,輾轉來到了羅山腳下的韋州城。朱看中了這裏的山清水秀,“王氣”很盛,便將慶王府建在韋州住了下來。後來朝廷又遣他到寧夏(今銀川)去坐鎮,他死活不願去。可王命難違,後來還是去了,卻遲遲不在寧夏建王府,每年還是要借“避暑”的名義到韋州去住,為的就是要沾這裏的“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