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卜式哥的傳奇還有很多,其中有一點就是要捐助一半家產給國家。
卜式生活的年代,正是漢武帝大舉發兵出擊匈奴的時候。戰爭是一件曠日持久、勞民傷財的事情,長時間屢次作戰讓大漢王朝有點捉肘見襟的感覺,政府有點吃不消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卜式主動上書給武帝,說是願意將家產的一半捐給國家,以此來補貼邊防費用。漢武帝看到這個上書之後,立即派出使者詢問卜式:“你這樣做,是不是想做官呢?”卜式回答說:“我從小就放羊,沒學過做官的學問,不習慣過官吏的生活,我不願意做官。”使者接著又問,“那是不是家裏有什麼冤屈,需要皇上來為你主持公道呢?”卜式回答說:“我生性就不愛和人爭搶,對於我的鄰裏鄉親,他們如果生活困難我就借給他們錢糧,他們如果不做好事、為非作歹,我就開導教誨他。我所住的地方,大家都依賴我,我能有什麼冤屈呢?我沒有需要申訴的事情。”如此一來,使者實在是鬱悶透了,武帝交給他的任務沒有完成,這樣是不行的,所以最後他索性直奔主題,打破沙鍋問到底:“那你拿出一半財產來到底是圖啥呢?有啥目的呢?”卜式的回答很簡單,也很單純,就是為國家出力:“天子征討匈奴,有才略有勇力的人應該征戰沙場,為國捐軀;有錢財的人就應該捐獻財物出來,資助軍隊。這樣我們大漢就能把匈奴給消滅了。”驚訝也好,不信也罷,使者總算是完成了任務,回去複命時將卜式的話一五一十告訴了武帝。武帝聽罷,也是頗感驚訝,也有點懷疑卜式的動機,以為卜式是靠捐財產借機炒作,運用的是欲擒故縱之計,以求得到更高的職位。猜不透、想不通的漢武帝最後召見丞相公孫弘,請公孫弘發表一下看法。公孫弘認為:“這不符合人的本性。對這些不合法度的人,不能因為他們而擾亂了正常法紀。請陛下不要答應他。”
公孫弘這一番話實際上肯定了武帝之前的懷疑,所以武帝一直沒有回複卜式,這樣拖了幾年,才讓卜式回家。卜式回家鄉後,繼續幹他的耕種、畜牧工作。
卜式與國家元首的協商沒有成功,事情在武帝那慢慢就淡忘了。但是,戰事還在進行,加上一年多之後渾邪王來投降,需要花費大量錢財安撫人心,致使國庫嚴重空虛。第二年又出現了貧民大遷移的情況,這麼多的人需要吃飯穿衣,國家供給乏力啊。卜式便拿出二十萬錢給河南郡守,用來安頓移民。後來,河南郡守向武帝上報當地富人資助貧民的名冊,武帝看見卜式的名字,之前淡忘的那個怪人的話語又在耳邊再次響起,武帝說:“這個人之前就想捐出家財的一半來幫助邊防建設,看來所言非虛。”於是,武帝賞賜卜式,把四百戍邊人的十二萬給養錢歸他,卜式又把這些錢全部交還給朝廷。此時,全國的富豪都在忙著藏匿錢財,隻有卜式傻兮兮地、樂不顛地拿出錢幫助國家邊防事業。卜式很獨特,卜式很另類!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卜式這一鄉裏羊倌卻能主動為國捐助財物,其胸懷確實令人感歎!當時像他這樣的傻小子不多,隻此一個。現代人的境界似乎比古代人高了很多,不斷有人聲稱要在死後“將一半財產捐獻給社會”,還有人要捐出全部財產,還有人說要將禮金捐給災區,這似乎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但是,在看慣了眾多的“詐捐門”事件後,我們不禁要對某些所謂的無私情懷持一種觀望態度。當初公孫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扁了卜式,現代人千萬不要讓古人偷著笑啊,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留待曆史驗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