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秦滅六國(6)(3 / 3)

可是王翦不能置身事外,秦王一統天下的偉業還未完成呢。霸道的秦王嬴政沒有給王翦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他以命令的口吻說道:“這件事我決定了,你不必多說了。”避是避不開的,王翦便提出要求:“如果一定要用老臣伐楚,非得要六十萬人不可。”這回秦王嬴政爽快地答應了:“行,就聽將軍的。”

秦王沒有食言,撥出六十萬大軍給王翦。王翦並不擔心伐楚的事情,有這支軍隊,他誌在必得,可是他卻擔心另一件事。如今秦國一半以上的兵力,控製在自己的手中,多疑的秦王能放心嗎?萬一有人進讒,秦王能頂得住謠言嗎?王翦可不想成為第二個李牧,他必須想個辦法,打消秦王的疑心。

臨出征時,秦王親自為王翦餞行,送至霸上。這時王翦突然提出一個特別的請求:“臣有個不情之請,臣看中了一些良田大宅,希望大王能賞賜給我。”

秦王一聽,不禁啞然失笑,說道:“將軍您快上路吧,難不成你還怕貧窮嗎?”王翦一臉正經地答道:“我怕是沒機會封侯了,現在趁大王還能信任我,先討些田宅,留給兒孫作為產業。”聽到這裏,秦王嬴政哈哈大笑,他心裏想: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了,都打起自家的小算盤了。我秦王再吝嗇,也不差賞你幾塊地吧。想到這裏,他都懶得理會王翦了,打發他上路了。豈料王翦偏偏煞有其事的樣子,從出鹹陽到武關,一路上他竟然派出五批使者,去向秦王落實那幾處田地的封賞事宜。王翦的一些部將看不下去了,他們覺得老將軍以前不是這樣的人啊,現在怎麼斤斤計較呢?有人直言不諱地對總司令說:“將軍這樣做也太過分了。”

王翦搖搖頭說:“你們哪懂啊。秦王為人多疑,對誰也不信任。如今,秦國以舉國之兵伐楚,國內空虛,精銳甲士都交給了我。我向秦王討取田宅作為子孫的產業,這是表明我沒有別的野心。倘若不這樣做,豈不是讓秦王猜疑我、提防我嗎?”

哎,老將軍實在高明!諸將領聽了之後,相當佩服王翦的遠見。有人把王翦與白起、廉頗、李牧並列為戰國後期四大名將,可是這四個人中,隻有王翦的結局最好,這並非是秦王嬴政有慈悲之心,而是王翦善於保全自己。

五天下歸一(下)

秦軍又殺來了——對楚國人來說,這顯然不是好消息。這次來的不是二十萬人,而是六十萬人。如果這些人排成一隊行軍,每一米的間隔站三個人,隊伍將有兩百公裏那麼長。光是這麼多的侵略者,就足以令人心驚膽戰了,更何況這是天底下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有六十萬大軍在手,王翦底氣十足,可是他並沒有像李信那樣大踏步向前衝,而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楚國人顯然比較謹慎,他們寧可先後撤,再尋找機會與秦軍決戰。就這樣,秦軍推進到了平輿一線,楚國的抵抗力量也不斷加強。

無論是楚王負芻或是大將項燕,心裏都十分清楚,秦國以傾國之兵來犯,誌在滅楚。楚國也不可能再保存實力了,必須動員舉國的兵力,與秦軍決一死戰。這一戰,將直接關係到楚國的生死存亡。

為了與王翦兵團對峙,楚國幾乎把全國武裝都調往前線。按楚軍統帥部的估計,秦國兵團六十萬人,這對補給可是巨大的考驗,因此王翦勢必要速戰速決。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王翦隻守不攻,他構築起漫長的壁壘,堅守不出。楚國人前來叫陣,王翦不理不睬,不肯迎戰。秦軍不打仗,都在幹什麼呢?王翦傳令,讓士兵們輪流休整,夥食供應不錯,每天都可以洗澡,保證精力旺盛,士氣高昂。不僅如此,老將軍時常到各軍營中視察,安撫士卒,跟士兵們一起吃飯。看來秦軍的糧食供應根本不成困難,秦國的關中、巴蜀都是重要產糧區,王翦在出發前,想必已經準備了充實的糧食。

楚軍本來士氣旺盛,可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他們摩拳擦掌,擺開架式,可是人家根本就不來迎戰。既然秦軍不出戰,我放馬殺過去不就得了?但秦軍已構築高壘深塹,以逸待勞,據險而守,占據地形優勢,一夫當關,百夫莫敵。楚軍若進攻這些壁壘,代價太大。

要打架沒人奉陪,要進攻又怕代價高昂,這種矛盾的心理,令楚國軍方高層搖擺不定。進攻、防守、撤退三者必須選擇一個,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仗怎麼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