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秦滅六國(5)(3 / 3)

原因在於楚國的內政太混亂了。前文說過,楚國曾有一個小小的複興,那是在楚考烈王與春申君執政的時期。春申君娶了李園的妹妹,把她肚子弄大了後,送進宮裏。李小妹生了一個兒子,被楚考烈王立為太子,這個太子,其實是春申君的親骨肉。為了永遠隱藏秘密,李園在楚考烈王去世後,發動政變,殺死春申君,立太子為王(楚幽王),自己大權獨攬。

楚考烈王死時,被立為王後的李小妹肚子裏又懷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父親究竟是不是楚考烈王,也沒人說得清。楚考烈王一直未能生育,李園的妹妹卻能懷孕,這件事讓人有點生疑。隻是當時李園仗著是楚幽王的大舅子身份,獨斷專行,卻也沒有人敢去說這件事。

楚幽王是個短命君主,當了十年的國王就死了,這時也隻是十幾歲的孩子。權臣李園把楚幽王的弟弟扶上王位,是為楚哀王,自己繼續躲在幕後操縱一切。但是李園沒有想到,此時一股反對勢力正在興起。

反對派的頭目是公子負芻。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公子負芻是楚哀王的庶兄,也就是楚考烈王的庶子。可是楚考烈王一直未能生育,怎麼突然冒出那麼多個兒子呢?這確實很令人生疑,看來太史公的記載有點自相矛盾。《列女傳》中有另一種說法,公子負芻根本不是楚考烈王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也就是說,公子負芻是楚哀王的叔叔,而不是庶兄。這種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當時楚國國內就有很多流言了,稱楚幽王、楚哀王這兩兄弟,統統不是楚考烈王的兒子,他們根本沒有資格成為楚國的統治者。如果楚考烈王沒有兒子,王位應該由他的弟弟負芻來繼承。楚幽王死後,李園立楚哀王,這無疑激怒了反對派,他們決心鋌而走險,發動政變。

公元前228年,楚國再度爆發政變。公子負芻的黨羽襲擊王宮,殺死楚哀王及其母親李太後(即李園的妹妹),宣布公子負芻為楚王。新的楚國政府對李園集團進行大清洗,李氏家族遭到滅頂之災。李園這個來自趙國的政治投機客,最後以悲慘的命運收場。

從春申君被殺到李園被殺,短短的十年間,楚國兩度爆發政變,兩位最有勢力的權臣都死於非命,連國王、太後都成犧牲品。由是可見,楚國國內政局太動蕩了。政局的巨變,令楚國無法抓住難得的和平機會,大力提升軍力以對抗強秦的威脅。也正因為如此,秦國君臣,普遍對楚國抱有輕視之心,認為打垮楚國隻是輕而易舉之事,而李信甚至狂妄地認為,隻需要二十萬人就可以搞定楚國了。

戰爭初期,正如李信所預料的那樣,在強大秦軍的打擊下,楚國人潰不成軍。李信、蒙武以二十萬眾進攻楚國,一路橫衝直撞,頗為得心應手,連戰連勝。楚國畢竟很多年沒有打過大戰了,作戰經驗不如秦軍豐富,軍隊上下患有“恐秦症”,一觸即潰,可謂不堪一擊。秦軍兵分兩路,李信進攻平輿,蒙武進攻寢丘,兩路大軍都大獲全勝。李信乘勝又攻擊鄢、郢,這位少壯派軍人果然驍勇善戰,把楚軍打得落花流水。

這裏有一個細節要說一下。鄢、郢不是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經被白起攻陷了嗎?怎麼李信又攻楚軍於鄢、郢呢?

這裏就必須說明,這裏的鄢、郢,並不是當年被白起攻陷的那兩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時(前241年,即秦王嬴政六年),楚國把首都遷移到了壽春,並且把壽春改名為“郢”。因此,郢都的名稱仍然在,但這是新郢都,而不是舊郢都。至於“鄢”,史書上沒有細寫,有人認為是潁川之鄢陵。李信進軍鄢、郢,實際上就是奪取了楚國的首都壽春(新郢都)。

攻占新郢都後,李信並沒有繼續向東挺進,而是“引兵而西”,幹什麼呢?要到城父去跟蒙武會師。

李信不是勇將嗎?怎麼沒“宜將剩勇追窮寇”呢?怎麼沒有發揚當初千裏追擊太子丹的英雄氣概呢?他為什麼不把楚國人一直趕到大海呢?

因為他做不到。很顯然,他的軍隊已經精疲力竭了。在新郢都以東,楚國還有大片的國土,還有數十萬的軍隊。李信勇猛異常,但並不是傻瓜,倘若他一路向東,恐怕是要全軍覆沒了。在抵抗外來侵略上,領土遼闊的國家,有可以伸縮進退的空間,這是地理上的優勢。現在李信恐怕有點後悔了,誰讓他年輕氣盛,在秦王麵前說大話呢?二十萬軍隊,在廣闊無邊且水網密布、沼澤叢生的楚國,實在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