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放棄繼續東進,打算與蒙武會師,軍隊必須休整,才能恢複戰鬥力。可是他低估了楚國的能力。楚國大將項燕雖然屢戰屢敗,但他還是一個比較高明的將領,他對付李信的辦法,頗為類似19世紀俄國名將庫圖佐夫對付拿破侖的方法。麵對秦國精銳兵團的進攻,項燕大步後退,甚至把鄢、郢這些重要城池也讓給了秦軍,以保全楚軍的實力。果然,在千裏躍進之後,李信開始露出疲態,已成強弩之末,被迫從新郢都撤兵,撤向城父與蒙武會合。
項燕當機立斷,下令楚軍尾隨其後,一路跟蹤追擊。項燕出身於將門之家,其家族在楚國曆代為將,本來並不姓“項”,隻是後來受封於“項”地,故而改氏為“項”。在項燕之前,在楚國史上,並沒有哪個將領是姓“項”的,因此我懷疑,項氏應該是出自景氏或屈氏,這兩大姓氏出的將領最多。
楚軍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窮追三天三夜,這種戰鬥意誌實在出乎李信的意料。秦軍被拖垮了,隻得設營築壘以阻止楚軍的反撲。然而,楚國士兵的愛國主義激情被點燃了,似乎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勇敢無畏的拓荒時代。秦軍遭到迎頭痛擊,李信與蒙武的兩處營壘全部被楚軍攻入,秦軍七名都尉被殺,士卒死傷無數。
在戰國曆史上,秦、楚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秦國向來勝多負少,而像這樣的慘敗,還從來沒有過呢。李信、蒙武戰敗後,隻能灰頭土臉地撤回秦國去了,這場戰爭不僅未給李信帶來光榮,反倒蒙受了恥辱。
若以國家實力來看,此時的秦國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強大,怎麼反倒吃了大虧呢?這完全是輕敵惹的禍。滅韓破趙伐燕攻魏,這一連串的勝利,確實令秦王嬴政衝昏了頭腦。隻有王翦還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早就強調了,要征服楚國,非得動用六十萬的兵力不可。務實的王翦被認為是保守、膽怯之輩,而誇誇其談的李信最後非但沒有贏得勝利,反倒威風掃地。這裏我們說一個題外話,李信是漢代著名飛將軍李廣的祖先,而項燕則是反秦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爺爺。我們能在李廣、項羽身上,發現某些遺傳的特性,譬如李廣的冒險精神,頗為類似李信,兩人都因勇猛而成為名將,但也因為魯莽而失去勝利的機會。項羽在钜鹿之役中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戰,就好比項燕的絕地反擊,兩個人下場竟然也類似,最後都是自殺而亡。
更讓李信覺得難堪的是,當他灰頭土臉地回到秦國時,在另一條戰線上,王翦的兒子王賁為老子爭光,攻陷大梁城,完成了滅魏的偉業。
滅魏之戰,比伐楚之戰的時間略晚。秦國在伐楚的同時,還能騰出手來攻打魏國,這也都是托了李信的福。李信隻帶走了二十萬的軍隊,秦王嬴政完全有充足的本錢再發動一場戰爭。那麼秦王為什麼要把滅魏戰爭的指揮權交給王賁呢?
一來是王賁是一名出色的將領。俗話說,虎父無犬子,王賁長年追隨父親王翦征戰,在戰場上得到學習與鍛煉,加上他資質不錯,很快成為秦軍的一員虎將。在稍前對楚國發動的試探性進攻中,他連下十餘城,威震天下。
二來是秦王嬴政是有意顧全老將王翦的麵子。正因為王氏父子兵權太重,一向對人不信任的秦王想提拔李信代替王翦,逼王翦退休,以此來削弱王氏父子在軍隊中的地位。既然王翦告退了,秦王為了表示對王家的器重,也把王賁提拔為伐魏總司令,成為獨當一麵的軍區司令。
與楚國相比,魏國已經是孱弱到了極點。伐魏之戰,比起伐楚之戰要輕鬆得多。這可視為秦王嬴政送給王翦父子的一份厚禮,但能不能滅掉魏國,還得看王賁的本事。
魏國在魏安釐王及信陵君時代,曾有過短暫的複興,甚至擊敗過秦國。然而在公元前243年時(秦王嬴政四年),魏安釐王與信陵君幾乎同時去世,魏國的走勢便一路向下,直至滅亡。魏安釐王死後一年(前242年),魏國便有二十座城池落入蒙驁手中,秦國置為東郡,魏國土地大為縮水。公元前238年時,秦國又一次大舉進犯魏國,秦國大將楊端和接連攻下垣、蒲陽、衍氏諸城,進逼魏都大梁城,魏國隻得再割地投降。
一次次的割地,讓魏國這個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在戰國末期如同一隻死貓,其國土僅僅剩下大梁城及周邊一些地方而已。
此前大梁城曾多次遭到秦軍的進攻,但從未被攻陷過。該城的的防禦工事堪稱傑作,城牆厚實,高十仞。十仞是多高呢?戰國時一仞為八尺,一尺約為現在的二十三厘米,十仞約相當於十八點五米,約相當於六層樓高。現在中國保存最完整的西安古城牆,高度也不過十二米,隻有戰國時大梁城的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