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轉眼間又是新的一年。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二十一年,燕王喜二十九年),春暖花開,王翦開始向燕國都城薊城挺進。老邁的燕王已經不想過問政事了,他把首都薊城的防衛交給太子丹,自己帶著一支軍隊,匆匆退往遼東。弱小的燕兵豈是秦軍的對手?屢戰屢敗後,薊都城內,士氣渙散。在王翦的猛攻下,薊都終於淪陷。城破之前,太子丹帶著殘兵剩將向東北撤去,打算去遼東與父親會合。
秦軍大將王翦派副將李信前去追擊太子丹。李信是秦軍的後起之秀,少壯派軍人的代表,他在破趙伐燕之戰中,都有上佳的表現。李信為人堅強果敢,他隻率領區區數千名騎兵,深入追擊,多次擊破燕軍,一直追擊到衍水。當時燕國內部許多人都認為,這都是太子丹惹來的禍。燕國在曆史上與秦國並無瓜葛,倘若不是太子丹策劃刺殺秦王,何以遭到秦國如此強烈的報複呢?麵對群臣的詰難,燕王喜已是狼狽不堪,而在這個時候,代王趙嘉的一封來信,就像一顆地雷一樣,最終把太子丹炸飛了。
在寫給燕王的信中,代王趙嘉說:“秦軍之所以苦苦相逼,是因為秦王非要得到太子丹不可。如果大王獻上太子丹的腦袋給秦王,燕國就可以保得住。”
在臣下及盟友的巨大壓力下,燕王揮淚下命令,派人前往太子丹營中,殺死太子丹,斬下頭顱,交給秦將李信。
太子丹的首級傳到秦國後,秦王嬴政終於解了一口怒氣,也不再對燕、代兵團窮追猛打了。在秦王看來,燕、代兩國,隻不過苟延殘喘罷了,根本不能構成任何威脅。現在韓、趙已滅,燕、代、魏都被打殘了,齊國也沒有什麼實力,唯一還要花費血本擺平的,隻剩下楚國了。
在王翦、李信發動伐燕之役的同時,秦王嬴政也對楚國發起試探性的進攻,王翦的兒子王賁揮師入楚,連克十餘城。
王賁的勝利,讓秦王嬴政確信,秦國已經具備足夠的實力吞下楚國了。秦王把王翦、李信二人從燕、代前線召回國內,商量發動滅楚之戰的事宜。
秦王先問李信:“我打算要進攻楚國,你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動用多少兵力?”請注意這個細節。王翦的軍職比李信要高,是伐趙、伐燕兵團的總司令,是秦國軍界的一號人物。按道理來說,秦王要征詢意見,理應先問王翦才對,怎麼他會先問李信呢?這裏明顯可以看到,王翦失寵了,而李信正春風得意呢。
說實話,王翦雖然是常勝將軍,可是他的指揮風格,秦王嬴政並不欣賞,看起來很平淡無奇,沒有什麼驚人之舉。李信則是處處體現其果敢、冒險的精神,還是殺死太子丹的第一功臣,這些都讓秦王嬴政對他刮目相看。
麵對秦王的問題,李信心裏琢磨了一下,回答說:“隻要二十萬人就夠了。”秦王又轉頭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要六十萬人不可。”六十萬!秦王對這個數字可不滿意哪,他搖搖頭說:“王將軍老矣,怎麼變得這麼膽怯呢?還是李將軍果敢壯勇。就聽李將軍的建議吧。”王翦從軍以來,身經百戰,對各國的軍事實力了若指掌。要對付楚國這樣的龐然大物,沒有五六十萬的軍隊,怎麼吃得下去呢?那麼李信憑什麼認為二十萬人就可以吃掉楚國呢?因為有先例可循。半個世紀以前白起便以區區數萬之眾擊破郢都,大破楚國。李信心裏盤算,白起破楚,所用之兵不超過十萬人,我用二十萬人,已經是綽綽有餘了。秦王嬴政想必也是抱著同樣的想法。
那王翦為什麼非要用六十萬人呢?首先,楚國已經有半個世紀沒有遭遇外來入侵,社會比較穩定的,軍隊數量龐大,即便沒有鼎盛時期的百萬大軍,至少六七十萬是有的;其次,楚國地域遼闊,河流多,秦軍深入作戰,戰線勢必拉得很長,兵力會被分散掉;其三,白起能做到的事,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秦國數百年曆史,也就隻有這麼一位天才將領。
顯然,王翦意識到自己在軍隊中的地位已經動搖了,既然如此,索性急流勇退吧。他向秦王提出,自己征戰多年,疾病纏身,請求回老家養病。秦王沒有異議,當即批準。不久後,李信被任命為伐楚遠征軍總司令,蒙武(名將蒙驁的兒子)為副司令,領兵二十萬,殺向楚國。
伐楚之戰充滿戲劇性。我們先來看看楚國的現狀,這個土地遼闊、兵力眾多的南方大國,何以在李信眼中不堪一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