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應國墓地的鑽探與發掘,是在國家文物局與河南省文物局的領導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頂山市文物局(原稱為文物辦)聯合攻關,河南大學等單位共同協作,曆經21年圓滿完成的一項文物保護工程。發掘工作取得了累累碩果,所獲考古資料具有很高的曆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因此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入選20世紀河南省20項重要考古發現。
1987年5月,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考古專家黃景略先生,在河南省委宣傳部長侯誌英等省委省政府領導、省文物部門領導和專家、平頂山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陪同下,前往應國墓地發掘工地進行視察和指導工作。1987年,時任平頂山市市長的張國榮同誌特地從市政府車輛中,調撥給市文物辦一輛日產三菱麵包車,大大方便了本市的文物保護工作。1992年10月21日,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孫會元、朱家溍、杜迺鬆、郝本性等一行15人對市文物辦部分館藏文物進行級別鑒定。專家們對應國出土文物讚歎不已,給予很高的評價。
1986、1991、1997年應國墓地部分出土文物曾經三次赴京,參加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全國新出土文物精華展覽”;長期以來,應國墓地出土的匍盉、柞伯簋等一大批珍貴文物,先後多次參加過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的巡回展覽,對弘揚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化增添了濃筆重抹的一束亮色。
應國墓地發現於1979年,發掘工作始於1986年,直到2007年仍在進行中,如今已經告一段落。郝本性、薑濤、楊育彬、王龍正先後擔任考古領隊。主要發掘人員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薑濤、王龍正、王勝利等,平頂山市文物辦的賀全法、孫清遠、廖佳行、馮陸平、南玲、婁金山、孫立旺、張水木、王宏偉、牛清彬、米柯萊、鄭永東、李亞楠、楊林、張捷、張陸庭、楊洋、劉兵、李曉培、餘鴻濤等,河南大學袁俊傑、李莉老師以及曆史係文博專業1993屆20名同學等。
在應國墓地的發掘過程中,國家文物局黃經略副局長、前河南省委宣傳部餘友先部長、河南省文物局的楊煥成局長、常儉傳局長、趙會軍處長、司治平處長以及楊振威、張惠明等各級領導都曾親自前來工地視察工作,並給予親切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郝本性所長、楊育彬所長、楊肇清書記、王潤傑書記等領導,以及裴明相、賈峨、李京華、曹桂岑、趙世綱、武誌遠等考古學專家也都相繼來工地指導工作;平頂山市市政府、財政局、公安局、公路局等有關領導,都從不同方麵給予了很好的關照和支持;市文化局曆任局長以及主管文物的副局長如鄭響聲、徐文生,何新年,朱建華、典瑞宇等局領導,都對發掘工作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援;原平頂山市文物辦的兩屆主任張肇武、賀全法以及新成立的平頂山市文物局局長劉晟甫、副局長徐序白、尚斌等也都親自參加了發掘清理工作,並提供了發掘中的物資供應、財力支援、工地安全等後勤保障;平頂山市公安局、郊區分局、新華區分局、市武警支隊、保安公司、薛莊鄉派出所在應國墓地的發掘當中,曾多次派人晝夜巡邏值班,保證了發掘工地的文物安全;原平頂山市郊區文化館的孫秀芬、劉天增、原薛鄉文化館的張金保、水利所的趙老劉同誌,與原北滍大隊曆任書記胡小寶、許國安、宋長發、宋廷誌、五組組長王賴毛等同誌,以及原應國墓地諸磚瓦廠廠長劉鬆林、宋峰、曲年、孫富安、聞霞、劉黑夵、宋寶成等同誌都給予了密切的配合與協助。除此之外,《光明日報》、河南電視台、《平頂山日報》、平頂山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對發掘工作進行了如實而客觀的報道,宣傳了應國墓地發掘收獲及其價值和意義,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對於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