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訪問歸來話行程(4)(1 / 3)

我們早已得知自劉部長上任以來,古應國的文物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賓主分別落座,毛尖茶端上桌來,劉部長真誠地對我們說:“你們是古應國的大功臣啊!我已經通知守城衛兵,隻要你們前來,必以貴賓規格熱情接待,不可怠慢。”我這才明白,為什麼剛才在城樓門前,衛兵連看都不看通行證就讓我們進來了。我們就這次長達21年的古應國訪問經曆與收獲,以及古應國文化的推廣與宣傳等問題詳細地談了很多,談了很久,談得十分投機。後來劉部長又設宴熱情地款待我們。在劉部長一段熱情洋溢的祝酒詞之後,宴會正式開始了。待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先是古應國外交部全體人員逐一向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賓客敬酒,以表地主之意,接著是大家夥十分文明地劃拳,行酒令,吃罰酒,一次次推杯換盞,一陣陣歡聲笑語,其喜哈哈,其情依依,其樂融融。當餞行宴會結束之後,我們起身告辭,朋友們出城相送了很遠很遠,然後賓主各自抱拳施禮,相互招手而別。

由於這次訪問,我們已經走了6000年以上的路程,經曆了很多事情,有限的記憶倉儲庫已經不堪重負,先前存儲於大腦裏的東西受到嚴重的排斥,有的竟然被逐漸忘記,於是我們迷失在茫茫無涯的時空坐標係中,完全忘卻了回家的路徑。我們一路走來,一路打聽,當走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之處,隻能夠風餐露宿,忍饑挨餓。

自古應國歸來,我們依然是遵循著中國曆史前進的軌跡順勢下行,徒步前進,在空間坐標係中我們擬定了所要到達的目的地的大致方位,然後上路向著東北方向挺進。首先,經曆戰國末期諸國紛爭的年代,看到秦國的強大與楚國的逐漸衰落,繼而見證了中國曆史上叱吒風雲的秦始皇兼並六國,並終於實現各民族大統一的過程。進入西漢時期,聽說漢王朝派使者張騫開辟了通往西域各國的“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綢運往西亞及東歐,擴大了漢王朝的影響力,從此統一的中華民族被外國人稱為漢民族,簡稱漢族,繼而語言、文字分別被稱為漢語、漢字。西漢末年,王莽與劉秀在古應國故地的昆陽縣進行了一場戰爭,劉秀以區區9千兵馬與王莽43萬大軍作戰,結果取得勝利。在路過東漢地主莊園之時,還看到一些石匠正用從山上采集而來的紅石或青石,雕刻各種不同圖案的畫像,準備為死者修建墓室所用。

在東漢王朝逗留期間,我們見到了從2000多年前趕來此地探訪諸葛亮事跡的民間學者丁漢忠。據他講,他在來訪的路上見到一塊明朝嘉靖年間牛鳳撰文的《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碑,碑文記載,東漢末期,山東省琅琊縣人諸葛亮11歲時跟隨叔父去南陽投靠劉表,路過平頂山時因戰亂頻仍道路受阻,就在此山南麓的黃楝樹村一帶居住了3年,期間他的叔父得瘟疫病死,繼而埋葬於此。另據郟縣張店村發現的一塊諸葛亮手書的石碑記載:建安六年,諸葛亮與其朋友徐庶元直自南陽複來此地遊學,並在祭奠叔父墓的同時,拜謁了位於平頂山一帶的西漢留侯張良之墓。後人因敬仰諸葛亮在蜀國任丞相時的豐功偉績,特在平頂山南側諸葛亮曾經居住過的村子修建了諸葛廟,用以紀念諸葛亮少年時期的事跡,而牛鳳撰寫碑文的石碑就立在這座廟裏。

在親眼目睹了魏、蜀、吳三國爭霸的政治格局之後,途經暫時統一的西晉王朝,繼而探訪了走馬燈式地變換著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北朝時代。我們在行進途中聽說,北周時期在應國故地上設立了雉陽縣,並將縣治設在古應國都城鷹城的所在地——今平頂山市新華區薛莊鄉原滍陽鎮。終於,我們來到隋王朝,再度見證了中國出現的大一統局麵。縱觀中國曆史發展變遷軌跡,真可謂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無窮無盡,令人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