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那是公元1986年,我和薑濤、王勝利一行三人背上行囊,穿越時空隧道,逆行而上,從現在步入古代,仔細走讀古應國曆史。在該國訪問期間,為了追尋古應國先民的蹤跡,我們上溯到達距今6000年的遠古時代,然後又順著時間這條索道一路下行,隻見那眼前的景觀在空間上不停地轉換著,就像是夢遊穿行在一個個陌生的國度。首先,我們到達渤海西南岸邊東夷部落太昊與少昊的聚居區——古應國先民應龍氏起源的地方,觀看了海上的日出,分明看到那偉大的太陽就像是一隻飛鳥,每天從東邊的扶桑樹上飛起,到西邊的湯穀落下,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不辭勞苦,無怨無悔,就像是慈愛的母親養育她的兒女一樣,用她的光和熱哺育著天下萬物。於是,我終於明白:那飛鳥原本是太陽的化身,而太陽則是飛鳥的本體;我國古代對鳥的崇拜,其實就是對太陽的崇拜。人們隻知道西方有一個太陽神宙斯,東方的日本以太陽的形象作為國旗的圖案,孰不知古代中國同樣也崇拜太陽,隻是他們將太陽幻化成鳥的形象。無論是古代文獻記載,還是新近的考古發現,到處都能見到我國太陽崇拜的種種痕跡。中華民族都自認為是太陽的子孫,稍有區別的隻不過是,他們在一個大家庭裏各自的分支不同而已。
從渤海灣出發,向西行進,繼而來到河北阪泉之野,目睹了黃帝、炎帝與蚩尤帝的戰爭場麵,應國先民應龍氏族應邀參與了這次戰爭,幫助炎、黃二帝打敗了蚩尤。接著,我們隨應龍氏從河北出發,繼續西行,到了山西境內,目睹他們在長子縣一帶建立了國家——應國,並建立都城名叫應城。他們居住於殷商王朝的西部邊境,警惕著位於西方的周國的動靜。
繼而戰火四起,我們發現已經來到了公元前1046年。遠遠向東望去,看到周武王親率大軍,在安陽一帶的牧野翦滅了商王朝。接著,周武王派兵占領了商代的古應國,隨後周成王將他的弟弟應叔封到古應國故地,仍沿襲原來的稱謂——應國,並稱應叔為“應侯”。從此以後,古應國變成了姬姓諸侯國,但應國平民絕大多數仍然是應龍氏的後裔。在成王、周公平定“三監”之亂以後,應國國君應叔被周王朝賦予監督位於安陽一帶的殷商頑民的任務,故被稱為“應監”。
不久,我們跟隨從山西長子縣向南遷徙的古應國民眾,一起來到河南南部的平頂山一帶。他們在一條寬闊的東西向河流與另一條自西北——東南走向河流的交彙處停了下來,並在那裏重新建立起一座城址,仍取名為應城,也叫鷹城。他們將東西向的河流稱為滍河,以紀念他們的祖先應龍氏曾幫助過黃帝打敗蚩尤的光榮曆史,而將另一條河流稱為應河,將應河西岸的一座小山改名為應山,以紀念先後在山東、河北、山西境內定居過的他們的祖先應龍氏族。
滯留在平頂山的一段日子裏,我們見證了古應國強大的軍事力量。每當周王朝南疆受到荊蠻與南淮夷的侵犯,周王就會把征討的任務交給應國,而應國國君應侯英勇善戰,總能取得輝煌勝利。這一時期,黃河以北延津縣的周公之子所封的胙國與應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應國與襄樊一帶的鄧國、南陽一帶的居於榭地的申國,通過相互聯姻的婚姻外交方式結成了政治聯盟。其中鄧國國君鄧公將其女兒應嫚毗嫁給應國國君,作為友誼的象征,應國國君應侯也將其女兒孟姬嫁給鄧國國君;申國的女子應申薑在嫁給應國國君成為應侯夫人之後,曾在應國國內執掌行政大權,為春秋早期應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轉眼來到公元前680年前後,眼看著強大的楚國把戰車開到了平頂山一帶,占領了應國的領土。楚王把最後一代應侯連同他的家屬以及大臣們,統統地帶到了楚國的腹地——湖北荊山一帶,讓他們在那裏生活,而廣大的平民則依舊留在原地。與此同時,楚國新調來一位軍事長官進駐應國故地,在那裏繼續實施統治。應國貴族們逗留在湖北楚國境內前後共150多年,期間前後幾經數次短途遷徙,為紀念其先前居住的應國故地,特以把新居地旁邊的今湖北省北部的一座山也改名為應山。
繼而來到公元前528年,眼看著楚平王登上王位,在全楚國範圍內實施了大規模的“複國行動”,特將以前被楚國滅亡的陳、蔡、申、許、房、道、胡、沈8個諸侯國,與應國、呂國一道重新恢複國號,讓他們的子孫回歸故裏,重新執掌先前業已失去的政權。於是,應侯的子孫回歸故裏——古應國,仍以應侯之名相稱,不過這時的他們必須聽命於楚國的指揮。從那時開始,應國成為了楚國在其北方邊境的一個重鎮。這時,位於平頂山南側不遠處,已經建立起楚國北方著名的大縣——“方城之外”,其治所就在原應國境內的葉地,這座古城就是葉邑,其縣令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葉公。那時候,被恢複後的應國國君應侯已經淪為葉公的屬下,他率領自己的軍隊協助葉公,共同為楚國築就一道北方的防禦屏障。
我們再向前走,來到了公元前4世紀末。當時韓、魏、秦等國與楚國之間屢有戰事發生,應國故地幾度易手,因而一個時期以來歸屬不定。公元前300年前後,應國最終被強大的秦國所兼並,繼而被秦王賜給本國大臣範雎作為其領地,而範雎依舊稱為應侯。至此,古應國終結了它那輝煌的曆史,退出了我國古代的諸侯國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