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進入了唐朝這個中國鼎盛時期的封建王朝,聽說在我們始終在關注著的應國故地上設立了滍陽縣,後來又廢滍陽縣而並入魯山縣。
久已離家而歸心似箭的我們,無心仔細觀看一路上的好景色,不一會兒經過五代十國,看到戰火四起,民不聊生,而且社會上還興起了一場滅佛運動,許多寺院被毀壞;接著進入了北宋王朝,到達了空間坐標係的汝州寶豐縣地界,待攀上一座名為香山的小山,大家正商量著準備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歇息一會兒,忽然發現一個十分清靜的寺院,於是駐足觀看,隻見那寺院的大門上寫著三個大字:“香山寺”。我們輕輕敲了敲院門,走了進去,院子裏麵空無一人,有一碑亭,亭內有二碣石碑十分引人注目。待仔細觀看,發現其中一塊石碑上麵刻有宋代翰林學士蔣之奇所撰,並由宋代著名書法家蔡京所書的《大悲觀音菩薩得道遠征果史話》,詳細地記述了這兩塊石碑的來曆。據此碑文記載,蔣之奇有一次巡遊到汝州的龍山香山寺,從寺僧處得到一本唐代傳寫的《香山大悲菩薩傳》,閱讀以後得知,觀音菩薩原來是莊王的三女兒妙善修道而成,而妙善出家修行並最終修成正果的寺廟就在汝州香山寺。於是,他將自己所見所聞寫成碑文,並請當時的大書法家蔡京親筆書寫,再請當時最著名的石匠鐫刻於石碑,同時亦將《香山大悲菩薩傳》另刻一碑,同時立於香山寺內。碑文對於香山位置的記載十分明確,說是“嵩嶽之南二百餘裏,三山並列,中為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山”。我們這才知道,香山寺是唐代修建的寺院,五代被毀,宋代重修,是佛教在中國化過程中傳說的觀世音菩薩出家修行與得道升天的地方。
下山之後,繼續前行。走著走著,隱約有些饑餓的感覺,遠遠看到左前方炊煙嫋嫋,大家便徑直向那裏走去。途中經過一處寺院,名叫清涼寺。循著炊煙再向前走,卻發現原來這裏有不少男女窯工正在忙碌著燒製瓷器。他們相互之間既分工又協作,各負其責,有條不紊,譬如有的負責製坯,有的負責烘幹,有的負責上釉,有的則負責焙燒等;但也有一些窯工卻做著破壞性的工作——將已經燒好而且看起來十分精美的瓷器一一砸毀,然後扔在一個早已挖好的大坑裏埋起來。我們很納悶,詢問其故,才知道這個地方的瓷窯是專門為宮廷燒製禦用瓷器的官窯,按照規定,凡是成品瓷器均須送往朝廷,殘次品一律砸碎,哪怕是一件也不得流入民間。
經詢問得知,這次返回時我們所走的路有些錯偏西北方向,已經繞過了來時所經過的平頂山,因而必須在時空坐標係中加以矯正,即轉而向東北方向前進。再向前走,我們進入了南宋王朝與金王朝南北對峙而戰事頻發的多事之秋,轉而來到當年恭行天下治理水患的大禹稱帝王時舉行“鈞台之享”宴請各地諸侯的地方。這裏已經沒有了昔日的景象,卻建成了數十座瓷窯爐,燒製出泛著紫紅色或天青色的瓷器。製瓷工人告訴我們,這就是我國別具一格色彩斑斕的鈞釉瓷器。
我們無暇欣賞那些精美的瓷器,急著趕路,接著進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又看到一處燒製瓷器的地方——禹州扒村瓷窯群。這裏的瓷器又有不同,器型有碗、罐、盆、缸、瓶、執壺等等,十分流行在白瓷表麵用毛筆繪出花、草、蟲、鳥等黑色圖案,或者書寫一些吉祥語之類的相關文字,俗稱為白地黑花瓷器。急匆匆走過元朝,我們來到明王朝,在一家飯店吃飯時,見到一種被稱為青花瓷的瓷碗和瓷罐、瓷瓶等,感覺十分新鮮。由於離家日久,思念之情愈來愈烈,我們顧不得休息,緊接著走入清王朝,卻又看到另外一種表麵繪畫著五顏六色圖案的花裏胡哨的瓷碗和瓷瓶,人們稱它為彩瓷。最後在經曆中華民國之後,我們終於回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