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型墓墓道的方向
應國墓地的大型墓大多數都有一條墓道,整個墓葬略呈甲字形。這些帶墓道的墓,其墓主人均為應侯。十分有趣的是,即便是與應侯墓並列而葬的應侯夫人墓,也從沒有一座帶有墓道的。可見,墓葬帶有墓道,的確是墓主人身份地位較高的一種象征。然而這種情況卻與近年發掘的晉侯墓地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在那裏晉侯夫人墓也同樣帶有墓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帶墓道的墓葬當中,除一座墓道朝南之外,其他墓的墓道則一概朝北。在西周早期墓中,隻有M232一座墓帶有墓道,墓道朝南,末端呈彎曲的微弧形。在西周中期墓中尚未發現一座帶墓道的墓葬。自西周晚期開始,至少有五座應侯級大墓帶有墓道,而且墓道均朝向北方。這與其他地方所見的同時期的墓葬有著顯著的不同。據周禮記載,“葬於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夏商周三代所遵行的墓地埋葬製度都是以北上南下、父子相承為特征的,而應國墓地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今應國墓地之所以墓道朝北,並非標新立異,而是由墓葬所處的滍陽嶺狹長的形狀與走向決定的。滍陽嶺位於應國都城——應城外西北角,若自應城西門出城,轉而向北緊接著便是這道南北走向的滍陽嶺。該嶺位置較高,而且土壤特別厚而純淨,沒有料礓石,所以成為古人最為理想的天然墓地。因為應國墓地最早的一座大墓M232即埋在滍陽嶺的最南端,再往南就是一條東西向的河流——滍河(今稱沙河)了。一般來講,大型墓葬所設墓道的方向,標誌著墓主人死後“出行”的方向,由於河流的阻擋,應國貴族死後向南出行就成為不可能的事,所以不得不將墓道方向改為朝北,此後的墓葬也就隻能依次向北逐一埋葬。這樣一來,就出現了與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現象,即位於北側的墓葬晚於南側墓葬的,其墓主人的輩分也愈低。這或許就是應國墓地墓道朝北的一種較為合理的解釋。
(三)大中型墓葬反映的喪葬製度
據《禮記·喪大記》記載,在諸侯和大夫的喪禮中,常常要用白色的錦緞直接覆蓋在木棺上麵或縫製成布囊套在棺上作為棺衣,被稱為“素錦褚”。此外,有些高級貴族死後,還要專門設置一種類似房屋形的木構框架,在上麵縫綴以布帛,作為裝飾物籠罩於木棺的上麵,今俗稱為棺罩。其中棺罩周邊的木框稱為牆,上邊的架木稱為柳,整個棺罩亦可稱為牆柳或柳,蒙於棺罩上麵的布帛稱為“荒”,圍於四周的布帛稱為“帷”。運載棺柩的車因同時也載有棺罩而稱為柳車。除此之外,在棺罩上麵還要綴飾一些用線串聯起來的銅魚和貝殼之類的物品。在將棺柩運往墓地的路上,為屏蔽行路之人,遮擋柩車,專門有人手拿帶有木柄的山字形銅片,走在柩車兩旁。到了墓地之後,將棺柩及其棺罩一同放置於墓葬中,銅翣斜靠在木槨內棺罩的周圍。
在應國墓地西周早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不少的海貝、蚌魚和蚌飾,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則出土有許多銅鈴、銅魚、石貝、蚌貝、蚌殼、蛤蜊殼等。經仔細觀察,這些器物的上麵大都有可以用來係繩的穿孔。不言而喻,這正是文獻所記的原本綴在棺罩上的裝飾物品。除此之外,在M6、M38等墓葬的棺頂板上放置有數件近似於山字形的銅片,應當就是文獻記載的銅翣。在M6、M85等墓葬中,發現有染成紅色的絲織物品殘跡,顯然就是原本蒙在棺罩上麵的“荒”與“帷”的痕跡。
《禮記·喪大記》雲:“君裏棺用朱綠,用雜金;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其所謂其實就是用來將覆蓋棺的棺衣(即朱綠或玄綠)固定在木棺表麵的釘子。在春秋早期的應國國君墓M6、M38等墓葬中,均發現有不少骨釘。這些骨釘尚未經過鑒定,不知是否為牛骨。它雖然隨葬於墓中,但卻集中在一個地方,似乎並不實用,可能僅僅表明應國國君在喪葬時應當使用骨釘。在三門峽虢國墓地的虢仲墓中出土有銅釘,發現時尚成行成列密密麻麻地釘在木棺的端頭。其墓主人身份為國君,墓中隨葬銅釘正是文獻所說的“雜金”,與禮儀製度正相吻合。而在虢國墓地兩座大夫級的墓葬中則都無一例外地隨葬有骨釘。這當然也符合大夫用牛骨的禮製。但應國國君墓為什麼不隨葬銅釘卻使用骨釘呢?
因為周代禮製規定“小國之君”所用禮製等級與“大國大夫”相同。虢國是大國,其國君享用七鼎,如虢季墓;應國是小國,其國君享用五鼎,如M6、M1等應侯墓。應國國君墓隨葬骨釘,和虢國國君墓隨葬銅釘相比顯然是“禮降一等”,其實也是合乎周代禮製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