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訪問歸來話行程(2)(2 / 3)

不僅是應國墓地,在商晚期至西周早中期的其他墓地貴族墓葬裏,也都經常出土一些寫實性較強的銅質人麵具、牛麵具和獸麵具,有的麵具頭上兩側設有彎曲的雙角形裝飾物,和山字形銅翣上部兩側銅片的形狀十分近似。這類銅麵具在殷商晚期、西周早期最為盛行,中期依然存在,但與此同時出現了銅翣。直到西周晚期,銅麵具最終消失,而帶有木柄的銅翣卻流行開來,可知原來的銅麵具已被銅翣取而代之。

經學者研究,這些銅麵具原本應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用於降神驅邪攘災以佑助人類的法器,與宗教巫術關係密切。根據古代文獻記載,當死者出殯之時,在運載死者靈柩的靈車前麵有一輛十分特別的車,車上站著主管驅邪除妖等事務的巫師——方相氏,他頭上罩有恐怖麵具,專門為死者驅趕魑魅魍魎等妖魔鬼怪。這種麵具應當就是商周墓葬中常見的銅麵具,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流行於南方的儺具,譬如《後漢書·禮儀誌》記載:“大駕,太仆禦。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立乘四馬先驅。”不僅如此,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常見的那些麵目十分威嚴甚至有些令人恐怖的獸麵紋,原來被稱為饕餮紋,其實也都和上述銅麵具的作用相同,隻不過是被作為一種裝飾花紋寄生在其他銅器上而已。

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在應國墓地出土的銅兵器中,絕大多數都是殘斷或者說是彎曲的,尤其是西周早中期無論銅戈還是銅矛幾乎無一例外。經仔細觀察,這些兵器都是被人為故意破壞、折斷或弄彎的。這種在考古學上被稱為“毀兵葬”的習俗,其實與上文所說主管喪事的方相氏有直接關係。據《周禮·夏官·方相氏》記載,“方相氏……大喪,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毆方良。”它的意思是說,在國君或國君夫人的大型葬禮中,方相氏走在靈車的前麵,到達墓地之後,親自下到墓穴中,拿著銅戈對著墓穴的四個角,使勁地刺殺,為的是驅逐不祥的鬼怪。大概為了達到巫術界所規定的某種效果,方相氏的這種行為可能持續到兵器折斷為止,所以才造成了墓葬內銅兵器多被損壞的現象。

大家知道,玉璜、玉璋、玉圭是古代玉器中最為常見的器型,屬於文獻記載的用於祭祀場合的“禮玉”。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應國墓地除這類玉器之外,還發現有薄片式銅璜、銅璋、銅圭,但其形體卻遠比同類的玉器大了很多。西周早期應侯墓M232發現了3件銅璜,兩端各有一對小穿孔;西周晚期應侯墓M95發現了數件一端為圭形另一端為璋形的銅圭璋,上麵還壓印有鳥形花紋;春秋早期應侯夫人墓M2發現了一批銅圭,其下端平齊,並有一對小穿孔。當然,在其他墓地戰國時期的墓葬中,早就發現過彎曲成橋形的銅璜,人們習慣性地稱之為“橋形幣”。這種情況給我們一種啟示,即在某些大型祭祀活動中,和璜、璋、圭等禮玉同時使用的可能還有與其形製大體相同的銅器。

在應國墓地西周早中期的大型貴族墓,尤其是應侯墓葬中,經常出土較大量的海貝與瓷器,其中瓷器大都被稱為“原始瓷器”。其中海貝是當時商品流通中的貨幣,自然受人重視。但瓷器為什麼也受到人們的偏愛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必要從商代與西周金文中的“寶(寶)”字談起。“寶(寶)”字由“宀”、“玉”、“貝”、“缶”等四個偏旁共同構成。一般認為此字是一個形聲字,以房屋下存放玉器、貨貝會意,以“缶”形偏旁為聲符。其實“缶”是南方罐類器物的通稱,最早應是指瓷器而言,它在“寶”字中既表其音也表其義,所以“寶”字應是亦聲字。當時中原地區的玉器大都是從新疆和闐運輸而來,海貝、瓷器(缶)通過貿易渠道由南方傳來。因為這些東西均非本地所產,非常難求,所以人們才將其視為寶物,繼而創造出這個從屋下存放“玉”、“貝”、“缶”的“寶”字。如此看來,“物以稀為貴”的商業理念由來已久。甲骨文中的“得”字從貝從又(手),也顯示出人們對貨貝的渴求。

三、應國墓地文物保護工作

應國墓地自發現以來,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等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1986年~1996年的十年間,國家文物局連續多年向應國墓地考古撥出專款。1985年下半年,河南省文物局趙會軍處長與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薑濤同誌等前往滍陽嶺應國墓地檢查文物保護工作,發現磚瓦廠取土區內的古墓葬破壞情況非常嚴重,尤其是兩漢時期的墓磚與陶器被到處亂扔,俯拾皆是。趙處長隨即向平頂山市委、市政府通報了情況,並於次日聯合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四大班子,在滍陽嶺磚瓦廠召開了臨時現場辦公會議,會議作出決定:滍陽嶺上所有磚瓦廠從即時起停工停產,待我省文物部門對取土區的古墓葬問題進行處理之後,再恢複施工。這次會議的召開,對應國墓地古墓葬繼續遭到破壞起到了遏止作用,為後來進行的科學考古發掘工作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