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21年的古應國訪問真可謂:拿起一塊陶片,說出一二三四五;揭開一頁地層,看透上下五千年……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葉,這一旅程為21年的古應國訪問事件終告結束,從多方麵看應該說算是比較成功的。從古應國訪問歸來,我們獲贈大批珍貴禮品,並把它們帶了回來。毫無疑問,這些琳琅滿目而且熠熠生輝的青銅器、玉器等外交禮品,記錄著屬於我們大家的辛苦與光榮。
通過這次訪問,我們了解到,在3000多年以前的古代,我國中原大地南部的平頂山一帶曾經存在過一個偉大的軍事強國——應國。這個由周武王之子應叔建立的諸侯國,用堅強的盾牌阻擋著來自南方敵人的長槍與短箭,用戰車與利劍守衛著周王朝的南大門。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出色地完成了這次遠赴數千年之外訪問古應國的曆史使命。
一、應國墓地發掘的四個階段
自1986年開始,到2007年截止,前後曆時21年,我們在滍陽嶺應國墓地共發掘了500多座古墓葬,其中包括兩周時期的貴族墓與兩漢時期的平民墓兩大類。兩周時期的墓葬大致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其中南區是“前應國時期”的應國貴族墓葬區;中區是“楚國占領時期”楚國派到應國故地的軍事長官的墓葬區;北區是“後應國時期”的應國貴族墓葬區。其中南區可再劃分為南段、中段、北段三個地段。為配合當地磚瓦廠的生產,我們不能按計劃有條理地對某一區域內探出的墓葬進行大麵積的主動發掘,而是按墓葬出現的先後隨時進行清理,致使整個墓地內墓葬的編號十分紊亂。因此,在發掘結束之後的整理階段,我們不得不對個別墓葬的編號進行適當調整。21年來,應國墓地的發掘工作,由於幾次較為短暫的中斷,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986年至1989年,是應國墓地發掘的第一階段。這一時期,應國墓地的發掘範圍一般僅局限於磚廠取土區,基本上是隨著磚廠生產的進度而開展工作的,發掘重點集中在墓地南區的北段。前兩年,我們發掘了西周到春秋早期“前應國時期”的墓葬M1、M230,與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M3、M4、M5、M15、M314等“後應國時期”的大型應國貴族墓葬。其中,M3出土了許公買戈與曾子壽簠等2件他國青銅器。許公買是春秋晚期遷居於葉城之後的許國國君之一,《左傳》記載有他的生平事跡。因此這件銅戈的發現,對研究應國墓地這批墓葬的年代大有裨益。後兩年,接著發掘了兩周之際的M8、M9等兩座應國國君及其夫人墓,與西周中期的M50匍墓、晚期的M71芳父墓等一批小型應國貴族墓。尤其是M50出土的一件鑄有長篇銘文的匍盉,無論從藝術觀賞價值,還是曆史文獻價值,都堪稱為國寶。
1990年下半年至1993年8月,是應國墓地發掘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我們突破各磚瓦廠取土區範圍的限製,在群眾的耕地內有可能發現古墓葬的地方,進行了較大範圍的鑽探和發掘,發現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墓葬。前兩年多,我們發掘了西周中期的M84與晚期的M95、M96、M38、M6等應國國君墓或國君夫人墓,以及“楚國占領時期”的春秋中期墓M301、M309等中型貴族墓,和“後應國時期”的春秋晚期墓M10、M11應侯夫婦並穴合葬墓。最後一年也就是1993年,河南大學曆史係文博專業九三屆畢業生,在袁俊傑、李莉老師的帶領下,到應國墓地進行考古學方法論的畢業實習教學,極大地推動了應國墓地考古發掘工作的進程。我們在南區的南段、中段、北段等三個地段同時開戰,進行拉網式鑽探與發掘,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諸如南段的西周早期墓M232、M231、M242,中段的西周中期墓M86,北段的春秋早期墓M7等大中型墓葬的發掘都頗有收獲,另有一些西周晚期的小型貴族墓也出土了一些青銅器和玉器。其中M232、M86與M231、M7等都是應國國君或國君夫人的墓葬,可惜的是,前兩座應國國君墓均被盜劫一空。尤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柞伯簋和唐姒簋以及國君夫人墓M7出土的大量玉器和銅器都是這一攻堅戰的戰利品。而有著長達30餘米弧形墓道的西周早期大型積石墓M232的發現與發掘,也為該墓地墓葬形製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