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侯家族墓地:兩周墓葬考古的標準圖譜
應國墓地的最南端,是滍陽嶺南端最高點,當地人們稱之為“義學”的地方。自“義學”向南的區域內,再沒有發現西周時期的古墓葬,而是分布著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和西周遺址。這裏隨處可見有灰坑、窖穴等遺跡,地表的繩紋、藍紋陶片、陶鬲、石器殘片等遺物俯拾皆是。當地群眾在義學這個地方取土時,經常會撿到一些石斧、石锛和青銅器等文物。
應國墓地位於一道南北狹長的土嶺——滍陽嶺上,這也就決定了墓葬的分布與排列必然呈南北向的條帶狀。該墓地自西周早期開始啟用,曆經西周、春秋、戰國、西漢,直到東漢時期,前後縱跨上千年,其墓葬年代前後銜接較為緊密,幾乎不間斷。
從墓葬形製與年代上,可以將這批墓葬區分為兩周時期與兩漢時期兩大部分。兩周時期的墓葬皆為豎穴土坑墓,自南向北基本上依其順序按年代先後進行排列;兩漢時期的墓葬絕大部分都是磚室墓,或為空心磚室墓,或為小磚券頂墓,零散無序地遍布於整道土嶺上,往往會打破兩周時期的墓葬。
單就兩周時期的墓葬來看,若依墓葬國屬的不同以及年代早晚的差異,整個墓地大致可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三個區域之間相隔有30米或者20米的距離。其中南區占整個滍陽嶺的大半部分,其年代跨越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屬於我們常講的“應國時期”。在對發掘資料進行整理的過程中,我們又將南區劃分為三段,即南段、中段與北段。西周早期墓皆位於滍陽嶺南段;西周中期墓位於中段;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均在北段。
中區隻有3座墓葬,年代約為春秋中晚期之際。它們是應國被楚國兼並之後,楚國新派駐於應國故地的統治者的墓葬。它們雖然不屬於應國貴族應侯的墓葬,但其隨葬器物所反映的墓葬年代,將“應國時期”與“後應國時期”有機地連接了起來。
南區的北端與整個北區都屬於應國複國後的“後應國時期”的應侯墓葬,其年代屬於春秋晚至戰國中期。其中在一座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中出土一件銅戈,其上有錯金鳥書銘文“應侯”字樣。這表明後應國時期,應國國君仍然稱為應侯。這種稱謂在其他被恢複的諸侯國中,尚未發現。據學者研究,蔡國曾經曆了三次被楚國兼並,又三次被恢複的過程。至於應國,根據墓地的發掘情況,可以認為自從複國之後沒有再間斷過。這大概是因為應國位於楚國的最北邊,是楚國通往華夏的門戶,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楚國才會對應國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
因受滍陽嶺狹長地形所限,墓地內應國墓葬的分布與排列表現出一種不同於其他墓地的較為特殊的規律:其一,墓葬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井然有序,極少有相互打破關係;其二,墓葬的入葬年代隨著墓葬位置的北移,相應地發生從早到晚逐漸遞進式變化,即墓葬位置愈靠北邊,其入葬年代愈晚,而且在其年代上是連續性的,基本上沒有中斷過;其三,所有的每組應國國君級大墓——應侯及其夫人墓,都無一例外地東西並列位於滍陽嶺的中脊部,其中應侯墓居西,夫人墓居東;其四,中小型貴族墓大都分布於大墓之間或大墓的東側。
這種情況表明,應國墓地表現出《周禮》記載的“族墳墓”特征。也就是說,它可能揭示出應國墓葬區是由塚人統一管理的應侯家族墓地——公墓區。同時,它表明了應國墓地的使用首先是從滍陽嶺南端開始,其後按照順序依次向北埋葬的事實。據諸多考古學者與專家研究,滍陽嶺的南端正好位於應國都城——應城(原滍陽鎮)的西門外向北不遠處。大概正是這樣的地理位置,才導致了應國墓葬自南向北依次埋葬的基本格局。
如果滍陽嶺沒有被破壞,完整的滍陽嶺由南到北依次分布的墓葬,將會為我們排列出一副自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逐漸發生演變的具有相對早晚關係的各類器物的考古學文化圖譜,並且還會為我們排出應國各代國君的世係表。可惜的是,滍陽嶺被早年挖成的一條大溝和一條水渠攔腰分割成三截,加上其中一些大墓的被盜,從而給這個本來完整的圖譜留下了幾個缺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