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至1997年,是應國墓地發掘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發掘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墓地北區的南段,先後發掘了“後應國時期”的M313、M310、M311、M320等戰國早中期的大型應國貴族墓。對研究被楚化的應國在這一段時間內的禮樂製度提供了寶貴資料。尤其是M313出土的曾國與羅國的有銘青銅器,反映了楚國與其附屬國之間耐人尋味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2002年10月至2007年6月,是應國墓地發掘的第四階段。這一時期發掘的具體地點位於墓地北區的北段。這次發掘緣於一項平頂山市應都區緯一路工程的開工建設。在平頂山市的規劃藍圖中,市西郊的白龜山水庫北岸要建立一個新的市政區——應都區,有一條東西向的公路(原稱廟洪公路,今稱緯一路)橫穿滍陽嶺應國墓地北部。這項為配合平頂山市市政建設的考古發掘工作分前後兩次進行。2003年7月至2004年元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局聯合組建考古隊,共發掘戰國至漢代的古墓葬60餘座。這次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獲,尤其是戰國中期大型楚國貴族墓M321的發掘,揭示了在那一時期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由於緯一路拓寬的需要,再次對相關地段進行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共清理戰國至漢代古墓葬50餘座,尤其是戰國中期墓M462等一批貴族墓葬的發掘,出土了不少珍貴的青銅器和玉器等文物,為研究楚國與中原一些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提供一批寶貴資料。
二、應國墓地發掘的重要收獲
平頂山應國墓地,是兩周時期位於中原地區的一個姬姓諸侯國——應國的貴族所使用的墓地。該墓地自西周早期開始啟用,曆經西周、春秋、戰國、西漢,直至東漢時期,期間幾乎很少中斷。直到東漢以後,墓地才逐漸廢棄,但延至唐代、清代仍有個別墓葬在此埋葬。在整道滍陽嶺上,已經發掘的古墓葬500餘座,出土各類文物10000餘件。除此之外,在以往挖溝、修水渠以及磚瓦廠生產的過程中,被毀壞的墓葬數量已經無法統計,而且尚未發掘的墓葬仍有不少。以墓葬年代與墓主人身份兩方麵來看,這批墓葬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即兩周時期的貴族墓和兩漢時期的平民墓。
兩周時期的墓葬大都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隻有少數大型的應國墓是帶有墓道的甲字形墓。葬具一般是木質單棺單槨,也有少數小型墓僅有單棺,均已腐朽。棺底一般鋪有一層朱砂。墓主人骨架除少數保存較好外,大多數都已經腐朽不存。但從其骨架腐朽的痕跡輪廓來看,墓主人一律頭向北。隨葬器物中大多數是青銅器和玉石器,也有少部分的陶器,以及少量的鉛、錫、金、骨、角、蚌、貝、木等器物。部分銅禮器與個別銅兵器上鑄有銘文,對研究應國與楚國的曆史文化以及我國古代禮製的發展和演變大有裨益。據隨葬器物分折,這些墓葬的墓主人大都是高級貴族或低級貴族,隻有極少數可能為平民或者是沒落的低級貴族。
兩漢時期的墓葬多半為磚室墓,包括空心磚墓和小磚券頂墓兩種。這兩種類型的墓葬都有單室墓和多室墓之分。空心磚上大都有模印幾何形圖案,個別磚上或有模印有“亭長”等人物形象或車馬出行圖案。少數小磚券頂墓設有石門,石門及其門框與門楣上刻有青龍、白虎、朱雀或龍食魚等圖案。墓內的木棺與人骨架均已腐朽不存。隨葬器物一般都是日常生活所用陶質器皿和一些模型明器。據隨葬器物分折,這批墓葬的墓主人一般都是平民,有個別可能是較為富裕的人家。總體來講,這批墓葬的規格都不很高。
應國墓地的發現與發掘,在曆史考古學界引起較大反響。因為墓地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曆史與科學價值,所以應國墓地的發掘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從古應國曆史的學術研究方麵來看,應國墓地發掘共有三大收獲:第一個收獲是確定了應國被楚國兼並的年代,第二個收獲是發現了應國曾經複國的事實,第三個收獲就是證實了應國被調往南方的曆史重任是為了防禦南淮夷的進攻。有此三項發現,應國墓地發掘所獲取的成果已經足夠巨大了。此外,應國墓地的發掘對研究我國古代的墓葬製度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