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對未來看到了新的希望,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揭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對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進行猛烈抨擊。1918年,魯迅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征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製度的罪惡。此後,他“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京,奔赴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中山大學中文係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鬥。同年4月,廣州發生反革命政變,在腥風血雨中,魯迅因營救學生無果,悲憤之下提出辭職。在血的教訓麵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隻信進化論的“偏頗”,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禦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同時,他堅持韌性戰鬥,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像匕首一樣在反文化“圍剿”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魯迅與共產黨人密切往來,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自喻為“竊火者”,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享譽全球。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鎮海口海防遺址

概況

鎮海口海防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甬江入海口一帶,以金雞山、招寶山麓為主要地段,範圍包括甬江兩岸南北部分,將鎮海城關的吳傑故居,梓蔭山吳公紀功碑亭,泮池,“鉤金壙”,招寶山威遠城、月城、威遠城碑刻、安遠炮台,北侖區的金雞山瞭望台、靖遠炮台、平遠炮台,笠山的宏遠炮台,小港口的鎮遠炮台、戚家山營壘等,編成一組,成為一個完整的體係。1997年6月,鎮海口海防遺址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吳傑(鎮海口炮台守備)故居位於城關勝利路與人民路交叉口,為吳傑晚年所居,由台門、前廳、後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前廳麵闊5間,重簷樓屋,後廳為客廳,麵闊3間,設前軒後廊,亦是重簷樓屋,均為硬山頂,保存較為完整。

泮池是裕謙殉難處,位於鎮海中學內。1841年10日,中法鴉片戰爭鎮海口之役鎮海失陷,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裕謙,投泮池盡節,為中英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封疆大吏中唯一親臨戰場以身殉國者。

鉤金壙為英軍登陸處。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六日,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軍在此登陸,繞道攻招寶山,利用製高點,轟擊隔江相望的金雞山。招寶、金雞兩山既陷,英軍炮轟縣城,守軍亦潰,鎮海陷落。

威遠城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都督盧鏜與海道副使譚綸為抗倭而築,清道光十三年(1850年)知縣郭淳章重修,清朝官兵曾在此抗擊過英法侵略軍的進犯。

月城位於招寶山頂北側的兩峰交界處,為威遠城前哨陣地,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由同知杜冠英和參將吳傑督造,次年告竣。曾置克鹿卡後膛鋼炮一座。

金雞山瞭台與招寶山隔江對峙,為歐陽利見督師禦敵處。

靖遠炮台位於小港金雞山東麓的沙灣頭,清光緒六年(1880年)建,曾置炮5座,營房5間。

平遠炮台位於小港金雞山東北方向的山腰部,光緒十二年(1886年)建。

宏遠炮台位於笠山頂上,規模宏大,為鎮海口第一道防線。

鎮遠炮台始建於光緒六年,由同知杜冠英督造。

戚家山營壘位於戚家山甬江南岸沙蟹嶺西南角,與金雞山毗連。光緒七年(1887年),由總鎮楊春和所建。

滄桑鎮海口

奉化江、餘姚江在寧波城區彙合為甬江東流出海,在甬江的出海口,西有招寶山,東為金雞山,兩山雖不甚高,但懸崖削壁,山勢峻險,雄偉挺拔,如門以戶,形成夾崎之勢,這就是著名的鎮海口,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浙東門戶”、“海天雄鎮”之稱。

據史書記載,自東晉以來,這裏曆經大小戰事46次。明朝中葉,倭寇勾結不法商人,接連侵犯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到處攻城劫寨、殺人放火、奸淫擄掠。麵對倭寇的騷擾,浙江軍民奮起反抗,明朝政府派重兵征剿倭寇,名將盧鏜、俞大猷、戚繼光先後駐守鎮海,在招寶山上建威遠城,並多次與倭寇於甬江南北激戰,威震海疆。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舟山失陷,鎮海成為抗英的前哨陣地,當時鎮海的防務由著名的抗英將領葛雲飛負責,林則徐和欽差大臣裕謙蒞鎮督戰,愛國軍民同仇敵愾,與英軍展開血戰,展現了不屈的民族氣節。

中法戰爭時期,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艦隊侵犯鎮海口,浙江巡撫劉秉漳、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寧紹道台薛福成等親率大軍禦敵,守備吳傑親操大炮炮擊法艦,重傷法軍司令孤拔,迫使法軍敗退,打破了法艦北上騷擾威脅京津的企圖。在中法戰爭鎮海戰役中,鎮海軍民數戰皆捷,取得重大勝利,在近代中國反侵略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抗日戰爭中,鎮海軍民曾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1940年7月17日,日本侵略軍從鎮海城關和現北侖區的小港兩翼登陸,鎮海愛國軍民在招寶山、戚家山等地與日本侵略軍激戰,擊斃、擊傷日軍400餘人,敵軍倉皇敗退。

在鎮海口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愛國誌士,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強暴、抵禦外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禹陵

概況

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是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禹陵區由禹陵、禹廟、禹祠三大部分組成。1997年6月,禹陵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禹陵的入口處為一青石碑坊,其後是一條長100餘米的神道,神道兩側立有石刻神獸5對。神道盡頭為大禹陵碑亭,亭內立有由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的“大禹陵”石碑。陵前還遍植槐樹、鬆柏、綠竹等植物。

禹祠位於禹陵的左側,相傳始建於夏代少康之時,以後曾多次毀廢又多次興建。現存的禹祠是近年來重建的,共兩進院落,中間以天井相隔,極富江南民間建築特色。“禹祠”匾由著名畫家吳作人題寫。前進的左右兩側有“大禹治水”、“計功封賞”磚雕,後進內立有大禹塑像。

禹王廟位於禹陵的右側,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後曆代均有所修建。廟內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轅門、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祭廳、大殿等建築。其中明代翻刻的岣嶁碑,文字奇古,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和功績,又名“禹王碑”。禹王廟的午門寬11.6米,進深約7米,其後為祭廳。祭廳是曆代祭禹的場所,建築結構與午門相似。祭廳東、西兩側為配殿,其中東配殿內放置有明、清時祭禹的碑刻30餘尊。

大禹治水

禹,姒姓,名文命,夏後氏首領,傳說為顓頊帝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是中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最卓著的功績是傳頌千古的治理滔天洪水,及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夏朝,這是我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因此,後人也稱大禹為夏禹。

大約在四千餘年前,黃河流域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災害。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極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難。麵對到處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們隻得逃到山上去躲避。堯帝命令鯀治理水患。鯀用堵塞圍截的方法,用了九年時間,沒有能夠製服洪水。舜巡視天下,發現鯀沒有一點成績,就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請來了過去治水的長者和曾同他父親鯀一道治過水害的人,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尋找根治洪水的辦法。他經過實地考察,製定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一方麵要加固和繼續修築堤壩,另一方麵,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導”的辦法來根治水患。

為了便於治水,大禹還把整個地域劃分為九個大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州。從此,一場規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開了。

禹親自率領20多萬治水群眾,浩浩蕩蕩地展開了疏導洪水的艱苦勞動。大禹除了指揮外,還親自參加勞動,為群眾做出了榜樣。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路過時,他的妻子剛剛生下兒子不久,恰好從家裏傳來嬰兒的啼哭聲,他怕延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兒子已經會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緊張的時候,他還是沒有進去。第三次過家門,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使勁把他往家裏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治水工作很忙,又匆忙離開,依然沒進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