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對百姓的疾苦也很關心。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賣掉了孩子,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後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幹最苦最髒的活。
幾年下來,他的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幹枯,臉龐黧黑,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也都脫光了。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辟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治水終於成功。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子,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熟稔於心。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製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裏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裏叫侯服,再外五百裏叫綏服,再外五百裏叫要服,最外五百裏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隻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製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製推行中朝政教。
祭禹之典
自古以來,大禹同炎黃二帝一樣,是華夏兒女一直遵奉和祭祀的祖先。大禹死後葬會稽後,就開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等活動,以後曆時數千年,承傳不絕。
祭禹之典,發端於夏王啟,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啟,祭會稽大禹陵,啟這一祭禹方式,首創祭禹祀典的先例,是國家祭典的雛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大禹墓地親祭大禹,“上會稽、祭大禹”,開啟了祭禹祀典的最高禮儀。至今,大禹陵有秦國丞相李斯用小篆記載秦始皇東巡祭禹經過的石碑。
此後,曆代都有帝王或他們派遣的大臣到紹興祭禹。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頒詔保護禹陵,開始將祭禹正式列為國家常典。最為完備的是明清兩朝的祭禹儀式和製度,典禮也最為隆重。明代,遣使特祭成為製度。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又親臨紹興祭禹。民國時改為特祭,每年9月19日舉行,一年一祭。
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禮。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大禹陵的第一祭,也是20世紀30年代後期停祭以後的第一祭。此後,紹興市本著“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公祭、十年一大祭”的原則,采取公祭與民祭相結合的方式,每年舉行祭祀活動。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禮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祭禹與祭黃(公祭黃帝陵)一同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國家文化部正式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禮,使祭禹典禮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國家級祭祀活動,也是祭祀大禹陵典禮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的首次祭祀活動。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概況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浪墅橋村,於1993年5月建成開放,館名由江澤民親筆題寫,是研究和保存河姆渡遺址文化的遺址性博物館。1997年6月,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於1973年,總麵積約4萬平方米,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該遺址具有濃鬱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占地麵積60畝,由文物陳列館和遺址現場展示區兩大部分組成,利用大量珍貴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豐富內涵。文物陳列館緊鄰遺址西側,占地麵積16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麵積3200平方米,由6幢建築組成,單體之間用連廊相接。建築造型根據河姆渡7000年前“幹欄式”建築風格,“長脊、短簷、高床”的特點而設計,構築出高於地麵的架空層,人字形坡屋麵上聳起5至7組交錯構件,象征著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術,再配以土紅色波紋陶瓦、炒米黃毛麵牆磚,顯得古樸、野趣,與河姆渡文化融為一體。序廳屋麵形似展翅翱翔的鯤鵬,表現了河姆渡先民愛鳥、崇鳥的文化習俗。
館內設3個基本陳列廳和1個臨時展廳,共展出文物400餘件。
第一展廳為序廳,以序言、照片、圖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紹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況。展出的兩個完整的人頭骨和複原的頭像,讓觀眾見識到我們遠祖的模樣。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態環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現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過著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狩獵等生產、生活場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展廳“稻作經濟”,反映稻作農業及漁獵采集活動。展出的實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及照片,稻穀芒刺清晰,顆粒飽滿,令人歎為觀止。此外展出的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石球等稻作經濟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釜、缽、盤、豆、盆、罐、盉、鼎、盂等炊、飲、貯器,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發明了農業以後,生活狀況有了根本改變,但還是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從這裏陳列的骨哨、骨箭頭、彈丸等漁獵工具,以及酸棗、橡子、芡實、菱角等豐富的果實來看,證明漁獵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
第三展廳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藝術兩個內容,這裏陳列著被稱為是建築史上奇跡的帶有榫卯的幹欄式建築木構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陳列的還有種類繁多的紡織工具,展示了當時成熟的紡織技術。在生產和生活領域裏創造了許許多多奇跡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劃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創造了輝煌的原始藝術,展現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陶、木為材質的文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構思奇巧、寓意深遠的藝術作品,那種講究對稱、追求平衡的審美意識和整齊、穩重、沉靜的藝術作品,令人讚歎不已。在眾多藝術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其中就有作為遺址標誌的“雙鳥朝陽”蝶形器。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總麵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至3000年。其中,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56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000年,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年。
河姆渡遺址是在偶然中發現的。1973年夏天,餘姚縣羅江公社(現餘姚市河姆渡鎮)為了提高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決定在姚江邊上的渡頭村興建一項水利工程。在挖土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大量的陶片和動物的骨骸。上級文化部門對此非常重視,於1973年冬天和1977年冬天先後兩次進行考古發掘,河姆渡遺址終於破土而出,以獨特的文化麵貌呈現在世人麵前。
兩次考古發掘合計揭露麵積2800平方米,出土了6700餘件文物,發現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構建築遺跡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為研究農業、畜牧、建築、紡織、藝術和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學術界將其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濃鬱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河姆渡先民從事的農業經濟活動以稻作為主。在第四文化層較大麵積內分布著稻穀堆積層,最厚處近1米。伴隨出土的是代表性農具——骨耜,共170餘件。稻穀和骨耜的發現對於探討中國栽培水稻的起源及其在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意義重大。
河姆渡先民發明榫卯木作技術,居住木結構房子。遺址中發現數量眾多的木樁及木構件,據考證為“幹欄式”建築遺跡。這種“幹欄式”建築既防潮又能防止野獸侵襲,是中國南方傳統木構建築的祖源,特別是榫卯技術的運用,把中國榫卯技術的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學家稱為7000年前的奇跡。
河姆渡先民駕馭舟楫,開展水上活動。遺址出土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木漿。動植物遺存中以水生動植物為多,尤其是鯊、鯨、裸頂鯛等海生魚類骨骸的發現,證明河姆渡先民已經憑借舟楫把活動範圍擴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區。這在經濟活動和與外界交往中有重要意義。
河姆渡先民信奉、崇尚鳳鳥。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精美藝術品中,有很多飾有鳥和太陽結合的圖案,也出土了數件單獨雕塑的鳥形象。其中一級文物“雙鳥朝陽”象牙雕刻件更是原始藝術品中的精品,形象地反映出原始農業發明以後,先民對知時的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材料為骨、角、獸牙和玉石,是河姆渡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體現。玉玦、玉璜的出現,證明了河姆渡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崇尚玉器傳統的源頭之一。
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還表明,河姆渡先民已開始紡紗織布,掌握髹漆,挖鑿水井,這一切使人們的視野大大開闊了,證明了長江、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搖籃,河姆渡遺址因此而被稱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遺址現場展示,位於博物館東南100米處,占地麵積2300平方米。以考古發掘場景複原和“幹欄式”建築重建,先民生產生活場景再現為主體內容。在2800平方米考古發掘現場內布滿密密麻麻的木建築構件和散布其間的文物,不由得讓人回想當時土破驚天的場麵。在複原的“幹欄式”建築內外布置著各類生活、生產場景,婦女們紡紗織布,男人們斫木蓋房。有的磨製骨器,有的搗穀脫殼,有的和泥製陶,有的凝神雕刻,使人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親身體驗先民創造燦爛文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