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革命紀念館
概況
南湖革命紀念館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南湖路,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湖勝利閉幕這一重大曆史事件而修建的。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基地。
1959年,嘉興市籌建南湖革命紀念館,不僅仿製了南湖畫舫停泊於煙雨樓前,還在湖心島建立了南湖革命紀念館,在煙雨樓大廳內開辟中共“一大”史料陳列。1991年7月在建黨70周年前夕,在湖濱又建成了一座新館。
新館是一座既有民族風格又有時代精神的現代建築。步入紀念館廣場,一麵長約4米的鮮紅黨旗鑲在西南側的牆壁上,廣場四周築有四個火炬形花壇,中心4個小花壇向心而抱,數千朵盛開的紅花將廣場映襯得異常燦爛。
站在廣場仰望紀念館,隻見寓意新中國度過42級台階巍然向上(1991年建館時新中國成立42周年),入口處狀似錘柄的長廊淩空伸展,門前6根花崗石圓柱剛健質樸,給人以擎天柱之感。門楣上,鄧小平題寫的“南湖革命紀念館”七個金字熠熠生輝。麵積1820平方米的主樓以黃色牆體和茶色玻璃牆組成線條簡潔的對比色調,給人以清晰、明快之感。
紀念館內有兩個展廳。一樓的展廳為輔助陳列——《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南湖的關懷》,展示了四十多位副總理級以上的中央領導同誌視察南湖的照片或為紀念館題字手跡。二樓的展廳為基本陳列——《中共一大史料陳列》,著重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詳盡過程。
二樓展廳裏,一隻南湖紅船模型放置在機械轉盤上不停地旋轉。背後一幅絳紅色絲絨展壁上,鑲嵌著鄧小平手書“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60多幅照片、圖片,55件實物,一個上海“一大”會址模型,一幅標誌著1921年嘉興城區風貌和“一大”代表在嘉興行蹤的大型沙盤。紀念館兩側兩塊巨大的玻璃牆像一麵巨大的銀幕,折射出南湖旖旎的風光,相距百米的湖心島、煙雨樓、紅船,使人頓覺曆史和現實交融在一起,紅船和紀念館渾然一體。
中共“一大”
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把它與中國正在發展的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講解革命道理,組織工人進行鬥爭。在這個基礎上,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地紛紛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國的中國共產主義者也成立了這樣的組織。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後,積極開展工作,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越來越緊密,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通知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代表到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7月下旬,除旅法小組因路途遙遠沒有能夠派代表外,其他各地代表陸續抵達上海。由於當時革命活動處於秘密狀態,所以參加會議的外地代表,統一安排居住在以北京大學暑假旅行團的名義臨時租借的私立博文女校內。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召開,前後共開了7次會議。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出席了第一天的會議(馬林後來又出席了第六次會議)。他們代表共產國際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馬林還介紹了共產國際的情況。
在24日的會議上,各地代表彙報了工作,並交流了經驗。25日至26日,大會休會,由黨綱起草委員會起草黨的綱領和今後工作計劃。27日至29日,大會繼續進行,連續3天詳細討論了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各地代表在黨的性質、綱領和組織原則等主要問題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30日晚,舉行第六次會議時,突然有一陌生男子闖進了會場,聲稱走錯了地方。事實上這個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個暗探。他的行動引起了與會人員的警覺,會議立即中斷,代表們迅速分頭離開。十幾分鍾後,法國巡捕包圍並搜查了會場,但一無所獲。當晚,代表們商量改換會議地點,在李達的夫人王會悟(她是浙江嘉興人)的提議下,決定到嘉興南湖去開完最後一次會議。7月31日,代表們來到南湖,在一艘遊船上舉行了第七次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選舉了黨的領導機構。至此,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
黨的“一大”通過了黨綱,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鬥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製,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鬥爭結束;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黨的組織方麵的規定為,在全黨建立統一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地方組織必須接受中央的監督和指導等。
“一大”通過的《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領導工人運動,對黨領導工人運動的任務、方針、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規定或要求。
“一大”選舉的黨的領導機構為中央局。陳獨秀雖然沒出席大會,但由於他當時在宣傳社會主義方麵的影響和威望,以及他作為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所作的貢獻,大會選舉他擔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的另兩位領導人是李達和張國燾,分管組織和宣傳工作。
魯迅故居及紀念館
概況
魯迅故居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內東昌坊口新台門內。魯迅誕生在都昌坊口新台門周家,並在這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辛亥革命前夕,魯迅又回到故鄉。他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魯迅故居多次進行修繕,並建立了魯迅紀念館。1997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魯迅紀念館位於魯迅故裏東側,總占地麵積為600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約5000平方米。陳列廳由序廳、南北主展廳、輔助展廳、名人文庫及休閑區等幾部分組成。
進入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坐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和藹可親,儀態從容,更多地表現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麵貌。序廳兩側設有“水鄉紹興”、“越中名賢”大型浮雕,反映紹興悠久曆史、燦爛文化。
主展廳共兩層,分為南、北展廳兩個大空間形式,同時又與序廳緊密相連,空間貫通一體。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現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體觸摸屏、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魯迅與藤野等仿真人物蠟像,生動地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土文化對魯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鬥的重點,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魯迅的光輝業績及其思想發展的曆程。
輔助展廳單獨設在主展廳西側,與主展廳隔水相望。通過一條明亮的玻璃廊橋,與主展廳有機結合。輔助展廳東側臨水設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參觀中不僅將庭園水景盡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廳與輔助展廳之間通過透亮的玻璃牆麵,構成相互滲透相互烘托的活躍人文景觀。
名人文庫采用藏書室形式,設在東側,麵對封閉式綠化庭院,環境幽靜,是學者、公眾進行資料收集、學術研究的好場所。
北展廳底層為休閑區,設有休閑茶座、三味書店及休息觀景平台。參觀者可在此休閑購物、欣賞美景。
現在的魯迅故裏已經成為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曆史街區,成為一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台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鹹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複後的魯迅故裏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棄醫從文
魯迅,原姓周,名樹人,號豫才,浙江紹興人,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他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為魯迅。
魯迅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在三味書屋讀書,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餘喜歡讀野史筆記和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興趣濃厚。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入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少年魯迅因此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麵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初步形成。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餘“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這是魯迅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彷徨中的呐喊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從日本回到祖國。他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執教,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麵教書育人,培養青年,一方麵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支持創辦《越鐸日報》。1912年初,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