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
概況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位於江蘇海安縣城長江中路68號,建於1986年,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華中野戰軍在粟裕、譚震林的指揮下,以3萬兵力迎擊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12萬之眾,一個半月內連續作戰七次,仗仗奏捷,殲敵53000餘人,取得了蘇中戰役的偉大勝利。延安總部發言人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七戰七捷”。蘇中七戰七捷在政治上、軍事上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為紀念蘇中戰役的偉大勝利,南京軍區、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在蘇中戰役指揮中心——海安,興建紀念館。紀念館占地21000平方米,建有紀念碑、陳列館、國防園、廣場等。
紀念碑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十大建築設計師之一、東南大學教授齊康設計。他構思獨特,用建築藝術語言再現了蘇中戰役的輝煌勝利。碑身是古銅色花崗岩砌成的一把刺刀,高27米,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刺刀”。碑基由寓意深刻、內涵豐富、令人深思的噴沙地、幾何坑穴、草坪、鏨假石擋土牆、祝酒杯、級級升高的台階和書卷式碑牆組成。原第五屆全國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姬鵬飛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題詞。南京軍區、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撰寫碑文,並由中國著名書法家仲貞子書寫。
陳列館也是齊康的傑作,正麵是向天鳴捷的7支槍。館內陳列著大量曆史圖片和數百件文物、史料以及中央領導和全國各地書畫家的作品500多件,再現了蘇中戰役的戰鬥經過和勝利情景,展示了統帥的英明、將軍的韜略、勇士的壯烈、人民的奉獻等不朽場麵,表現了蘇中人民不忘先烈、開拓爭先、再創輝煌的精神風貌。
國防園陳列著不同時期使用的大炮、坦克、導彈等各式武器,是進行國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富有直觀性的好教材。
首戰宣泰——“豆腐嘴”啃掉“鐵月餅”
1946年7月,蔣介石派李默庵率領12萬人,從南通、白蒲、泰州、揚州、靖江、泰興等地,分幾路向如皋、海安和邵伯、高郵方向進攻。而此時華中野戰軍隻有3萬多人,雙方兵力懸殊。
通常情況下,敵強我弱,應該誘敵深入。但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中軍區副司令員粟裕卻反常用兵,以反進攻戰法,殲敵於將出未出之時。他認為,敵整編第49師從南通北犯如皋;整編第83師從泰興、宣家堡,整編第99旅從靖江兩路合擊黃橋,然後配合49師會攻如皋;整編第25師的148旅從泰州東犯薑堰。如此可乘敵人鬆懈之時,出其不意,選其一路,主動出擊。
於是,粟裕決定不打威脅較大的泰州之敵,不打南通、白蒲一路之敵,而選擇了打泰興、宣家堡之敵。這一路是敵整編第83師的兩個團,比較孤立分散,利於同時分別殲敵。
當然,敵人也會根據跡象進行分析。日軍高級顧問提醒李默庵說:“種種情況表明,粟裕可能要奔襲宣家堡。”“哦。”李默庵不屑地瞅了他一眼,問:“為什麼這麼說?”“是多年挨打的經驗告訴我的。”李默庵聽後冷笑一聲道,“豆腐嘴要啃鐵月餅,那倒好辦了。83師是百戰百勝的鐵軍,共軍一貫的伎倆是先打弱敵,怎麼敢去動我的王牌?況且根據偵察報告,粟裕部正積極準備攻打泰州城,你不要疑神疑鬼了!”
整編第83師原番號是第100軍,是蔣介石的嫡係,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的基本部隊之一,該師為美械裝備,由美國教官訓練,曾到緬甸作過戰,戰鬥力較強。駐守泰興的第57團,自稱為“天下第一團”,還四處吹噓說:“如果共軍能將宣家堡打下,那麼他們就可以倒扛著槍、一彈不發地進南京。”
粟裕偏偏要用“豆腐嘴”去啃“鐵月餅”。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定能啃掉這兩塊“鐵月餅”。為了確保主力行動,粟裕還親自安排了地方武裝擔負保障側翼的任務。
7月13日,粟裕親臨一線指揮。1師部隊由如皋到達宣家堡一帶,黃昏時,3旅8團首先打響了,戰鬥進展得十分順利。當晚,華中野戰軍攻擊部隊為敵火力所阻,沒有能夠打進宣家堡。一場幹淨的殲滅戰變成了膠著戰。粟裕立即命令:“停止攻擊、重新部署、集中兵力、明晚再幹!”
第二天,華中野戰軍改變了打法:8團仍從東麵攻擊,9團1營攻擊南麵,而以7團在西北麵擔任主攻。集中優勢兵力,三麵突擊。1師指揮所裏,各團的捷報紛紛傳來:“8團正向街心發展,7團拿下了河邊的大碉堡,突過河南……”槍聲一夜未停。
當啟明星高高掛在東南天空時,電話裏傳來了最後一個消息:宣家堡的敵人全部被殲滅!同時,6師也消滅了泰興城的大部分敵軍。
首戰宣泰,殲敵整編第83師19旅的兩個團和旅屬山炮營,第63旅的一個營,共3000餘人。這是華中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對蔣軍的第一次大勝。
丁林戰鬥——鑽到敵人肚子裏打
粟裕的作戰原則是哪裏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裏打仗。
通過研究敵情,粟裕發現,駐守南通、如皋一線的是新從上海調來的整編第21師和交警總隊。21師是川軍部隊,戰鬥力不強,交警總隊雖全部配備美械自動武器,但基本上沒有重武器,而且正規作戰經驗缺乏。所以,這一線是蔣介石軍隊中暴露的側翼,兵力比較弱。粟裕設想從南通、如皋打開缺口,“鑽到敵人肚子裏去打”。這樣就可以給敵人後方基地造成威脅,打亂敵人部署,造成殲敵良機。
1946年8月20日晚,粟裕和譚震林率主力16個團3萬餘人向南開進,直插蔣軍側後。21日晚,1師向丁墊守敵、6師向林梓守敵、第5旅向東陳守敵發起攻擊。駐丁墊、林梓、東陳的敵交通警察中隊,號稱國民黨的一支“袖珍王牌軍”,是由美國特務梅樂斯和國民黨“軍統”特務戴笠合作訓練出來的特務武裝,連以上軍官都是軍校生,多係“軍統”特務,政治上更反動。
21日夜11時,丁林戰鬥開始。這次攻擊完全出乎敵人意料之外,由此戰鬥進展很快,20個小時就解決了戰鬥。這次戰鬥,消滅5個交警大隊,第26旅1個營,共5000餘人,打開了西進的門口,孤立了如皋和海安的敵人。
顧炎武紀念館
概況
顧炎武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學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世名言,成為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座右銘。顧炎武在故鄉千燈居住了39年,為了保護這一曆史遺跡,1997年昆山市政府撥款對顧炎武故居進行了修複,2002年千燈鎮人民政府投入巨資對故居、祠堂和墓地再次進行全麵修繕。顧炎武紀念館占地60畝,建築麵積5450平方米,包括顧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顧炎武墓及顧園。
顧炎武故居落西朝東,為五進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築,自東而西依次為水牆門、門廳、清廳(轎廳)、明廳(正廳、楠木廳)、住宅樓,北側有背弄連接灶房、讀書樓和後花園,前與千年石板街相接,後與顧炎武墓地和顧園相連。各廳內陳列有顧炎武先生塑像、手跡、著作、生平事跡和國內外對顧炎武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亭林祠堂和顧炎武墓落北朝南,東側有門與顧炎武故居相通,西側牆外為顧園,祠內有一祭堂。兩邊牆上及外麵走廊牆中嵌有刻碑12塊,記述顧炎武事略。其中一塊有顧炎武所著《日知錄》中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墓露台均用花崗石砌造,石階七級,圍以石欄杆。
顧園位於故居西南側,占地30畝,與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園內曲水環繞,有致用閣等10個景點,各景點以詩文、字畫、語錄、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
清朝開國儒師
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明朝滅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亦自署蔣山傭,世人尊稱為“亭林先生”。
顧炎武被譽為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一生輾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開創一種新的治學門徑,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思想家。
顧炎武出身於江東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14歲取得諸生資格後,便與同裏摯友歸莊共入複社。明朝滅亡以後,他與歸莊等人以匡複故明為誌向,在南明政權下兩次參加武裝抗清鬥爭,並決意不與清廷合作。清廷修《明史》,他誓死不入《明史》館。以後,客居山西、陝西,致力於畢生巨著《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再入世。
《日知錄》是顧炎武從青年時代開始積累資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讀書筆記。《日知錄》1670年初刻於淮安,當時是8卷本。顧炎武在晚年時期檢討舊作,作了大量的增補,擴充成20多卷,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技、哲學、宗教、曆史、法律、經學、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典章製度、天文地理等廣闊的領域。取“日知”二字,反映了顧炎武治學認真的態度。
顧炎武認為,知識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既要堅持刻苦讀書,又要通過實地考察。他說:“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複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
《天下郡國利病書》是顧炎武27歲科場失意後就著手撰寫的資料性較強的經濟地理巨著。在他生前一直沒有定稿刊刻。其主要內容是研究全國各地的農田、賦役、水利、鹽法、礦產、交通和各地的疆域、關隘要塞、兵防等問題。該書命名“利病”,反映了他“經世致用”的抱負。為此,他曆時24年,通讀了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國誌書、地方誌書、名人文集、奏章典冊等,行程二三萬裏,往來南北東西做實地考查。《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奠定了顧炎武在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