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曆的20餘年中,顧炎武遍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行了萬裏路,也讀了萬卷書。顧炎武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語言文字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後之功。他繼承明末學者的反理學思潮,不僅對陸王心學做了清算,而且在性與天道、理氣、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諸多範疇上,都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
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他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他所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
概況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白馬鎮,占地麵積約23000平方米,分為海軍誕生地舊址和新館兩部分。200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海軍誕生地舊址占地1500平方米左右,建築麵積近800平方米,現存有一座清式二層小樓及數間平房,樓上為三野渡江戰役指揮中心,複原了會議場景,樓下為粟裕、張震、張愛萍三位將軍的臥室兼辦公室。舊址陳列有當年粟裕睡過的雕花木榻,抗戰時期支前用的獨輪車及木箱、茶幾、太師椅、馬燈、燈櫃、銅盆等50餘件文物用品,並按曆史舊貌複建了大門、儀廳等,恢複了地主莊園當年的原貌,舊址內現有四個展區六個展室,再現了當年三野渡江作戰指揮機關運籌帷幄、決戰長江天塹的曆史場景。
新館1999年4月建成開放。在紀念館海軍退役裝備廣場,排列著從海軍各基地等處征集來的退役戰鬥機、直升機、水雷、雷達、導彈、艦炮等約20件實物展品。廣場右側,展示了一架淡藍色的直升機。這是一架超黃蜂直升機,曾先後執行過南極科考、奧運安保等重大任務,最大起飛重量13000公斤,最大航程超過1000公裏。還有一架殲6型殲擊機,是我國自己製造的超音速飛機,1958年首飛。該機型曾在1964年12月l8日擊落美國製造的高空電子偵察機。
紀念館主體建築外形好似大海中航行的軍艦。館內的牆、門、窗戶以至通道都注滿艦船的符號,給參觀者身處艦船內的感覺。步入紀念館展廳,就可以看到一尊巨大的仿銅雕塑。整尊雕塑氣勢恢弘,艦船穿行在滔滔巨浪中,反映的是渡江戰役的場景。雕塑從中間往兩邊分開,中間出現一塊大屏幕,播放一段視頻,向參觀者介紹著中國海軍建立和成長的曆程。
雕塑的左側是一條感應通道,在這裏行走,透過兩邊的舷窗,可以看到碧波蕩漾的“海水”,令人仿佛置身於遼闊的海洋。通道的盡頭是4D動感影院,通過4D動感座椅和特殊設備的共同作用,全方位調動觀眾的情緒,使觀眾全身心融入影片中。影院配有電閃雷鳴、刮風、降雪、水霧噴灑、煙霧、泡泡等多種模擬設備,隨著影片中的情節發展,再現了曆史的動人畫麵。
展區由“近代滄桑”、“白馬建軍”、“威震海疆”、“發展壯大”、“魚水情深”等5個部分組成,陳列有人民海軍裝備的各種艦艇和飛機模型、服裝及渡江木船等大量實物,展示了人民海軍從泰州白馬廟誕生至今發展壯大的光輝曆程。
炮火中誕生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舊址在泰州市白馬廟。白馬廟是一個自然村莊,在軍事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長江不遠不近,又是老解放區,群眾基礎好,便於隱蔽,而且有300多間大地主莊園房屋,因此,張愛萍將軍決定在白馬廟設立渡江戰役指揮部。
解放戰爭後期,在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取得勝利後,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進軍長江北岸,直搗蔣家王朝的巢穴南京。由於解放軍海、空武裝缺乏,致使國民黨陸軍殘部在國民黨和美國海、空軍掩護下從海上逃跑,退守台灣,並占據了東南沿海許多島嶼。中國共產黨意識到了建立海軍的重要性。
1949年初,中央決定由第三野戰軍組建人民海軍,並首先在華東組建。這與當時渡江戰役的勝利形勢有密切關係。當時人民解放戰爭雖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但尚未徹底勝利;美國支持下的國民黨勢力雖已土崩瓦解但仍夢想卷土重來;新中國即將誕生但仍受到嚴重威脅。為了追殲海上殘敵,解放沿海島嶼,將解放戰爭進行到底;為了反封鎖、反襲擾,保證國民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為了反對來自海上的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保衛新中國的獨立主權,必須迅速建立一支人民海軍。
張愛萍將軍是被譽為“常勝將軍”的粟裕向中央提名來組建海軍的。渡江戰役前夕,張愛萍將軍來到三野司令部駐地江蘇泰州白馬廟,會見了粟裕副司令,研究組建海軍的準備工作。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央軍委發來急電,要求三野立即組建海軍,取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三野前委當即決定:抽調教導師師部,率一個團、偵察營副教導員範豫康、野司作戰參謀黃勝天等13位同誌,著手組建海軍。
1949年4月23日,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25艘艦艇在南京笆鬥山江麵起義。在國民黨飛機的狂轟濫炸下,起義軍艦被炸沉6艘。在此之前的兩天國民黨江陰要塞起義成功。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張愛萍將軍4月23日在白馬廟野司會議室宣布華東軍區海軍成立,並於當晚帶領十多人從靖江八圩港渡江到達江陰。至此,人民海軍在戰火中誕生了。
198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批複海軍黨委:以1949年4月23日成立華東區海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日,江蘇泰州白馬廟為海軍誕生地。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
概況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溧陽市水西村,是為了紀念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而建立的,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包括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司令部舊址、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展覽館、紀念廣場、新四軍老戰士題書碑廊和毛澤東像章陳列館五部分。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原係李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整個祠堂三進四廂房,裏麵回廊雕窗,鬥拱畫梁,重修後恢複了曆史風貌,政治部戰地服務團等五處舊址,均係磚木結構民宅。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展覽館為長方體建築,設計獨特,其主立麵由抽象的“N4A”組成,是一塊橫臥在江南大地上的不朽豐碑。碑體上的“N4A”及其袒露的紅色折線裂口隱喻了新四軍革命鬥爭的曲折曆程,牆麵深灰色的大理石渲染豐碑的莊重,寓意永久的紀念。
展覽內容為“運籌帷幄”、“東進北上”、“建家立業”、“威震敵膽”、“民族忠魂”和“華夏脊梁”六大部分,以極其珍貴的照片、實物和圖表,通過多元的展示手法,並結合高科技的聲、光、電和多媒體的手段,展示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戰鬥曆程和豐功偉績,也充分體現出現代博物館融曆史、文化、科技為一體的特征。
紀念廣場莊嚴、雄偉。以“東進北上”、“運籌帷幄”、“疆場硝煙”、“魚水情深”為內容的地刻,含義深刻,刻鑿精湛。綠化區鬆柏蔥蘢、花木相掩,景色宜人。
新四軍老戰士題書碑廊鄰池塘而建,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廊名為原中央軍委副主席、上將遲浩田題寫。廊壁上鑲嵌著60位新四軍老戰士的題書碑刻,字體精雕細刻。其中有陳毅於1939年在溧陽參加“元旦祝捷檢閱大會”後作的贈答詩,有彭衝、葉飛、姬鵬飛等回顧當年水西的崢嶸歲月而抒懷的詩、詞等。
新四軍將帥館係仿古式樓房,館名為葉飛題寫,介紹了抗戰期間馳騁在蘇南抗日戰場,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少將軍銜以上的78位新四軍將領的生平業績。樓下以100餘幅不同曆史時期的照片,展現了陳毅元帥、粟裕大將光榮戰鬥的一生。樓上是4位上將、8位中將和64位少將的生平介紹,展品中有將軍的禮服、使用過的手槍、讀過的書籍、繳獲的戰利品以及黨和人民為表彰他們的業績而頒發的證書、勳章等。
2007年10月,該館陳列的史料、實物轉至新展覽館,舊館舍改建為毛澤東像章陳列館,陳列由溧陽八旬老人王秋生無償捐獻的30多種材質、近4000個品種、9553枚毛澤東像章,旨在構建一個紅色文化景觀,同時體現人民對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深厚情感。
水西村的崢嶸歲月
溧陽水西村曾經是“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所在地。
1938年夏,粟裕、陳毅、張鼎丞分別率領新四軍先遣支隊和第一、第二支隊,相繼從皖南挺進蘇南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次年秋,陳毅率第一支隊司令部進駐水西村。同年11月7日,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領導機關合並,在水西村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羅忠毅任參謀長,劉炎任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統一領導第一、第二支隊和蘇南地方抗日武裝。
在敵頑夾擊極為複雜、險惡、艱苦的環境中,陳毅、粟裕等在這裏堅決遵照黨中央的方針、政策,並從蘇南抗日鬥爭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武裝鬥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任務,創建、鞏固和發展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並為華中抗日根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由於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貫徹了黨中央放手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發展抗日力量的方針,從初入蘇南時的4000餘人發展到14000餘人,並改善了裝備,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勁旅,同時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從事黨政軍群工作的幹部和各種人才,有的還成為國家的棟梁、黨和軍隊的領導人。
1940年6、7月間,陳毅、粟裕率領其主力渡江北上,投入了開辟蘇中、發展華中的鬥爭,留下第二支隊在茅山地區堅持抗日反頑鬥爭,對外仍以江南指揮部的名義活動,直至抗戰取得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