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新四軍指戰員與當地群眾魚水情深、同甘共苦。水西村的一草一木經曆了與日寇鏖戰的烽火硝煙,水西村的男女老少至今仍舊津津樂道陳毅、張茜的浪漫革命愛情。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成立,是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中的一件大事。許多新四軍老戰士十分懷念水西時期的崢嶸歲月,並予以高度評價,新四軍第二團團長、開國中將王必成認為:“沒有水西村,就沒有茅山根據地,就沒有東進,就沒有蘇北根據地,也就沒黃橋戰役的勝利。”
戰鬥在春天裏的革命伉儷
陳毅19歲登輪出國赴法勤工儉學,經過二十餘年的浪跡天涯,40歲才成立家室。其間,他並不是完全沒有談情說愛的機緣和內心的向往,隻是因為險惡的革命環境而做出了犧牲。同時,另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是他在選擇終身伴侶時態度審慎。
1938年春,張茜響應正在武漢的周恩來和鄧穎超的號召,參加新四軍,在軍部戰地服務團工作,是演劇隊和歌詠組的成員。陳毅當時任第一支隊司令員,經常到軍部開會並觀看她們的演出。相貌端莊的張茜以高超的演技和對革命的熱忱贏得了陳毅的好感,而陳毅作為新四軍中文武雙全的儒將,也受到張茜的欽敬和仰慕。於是他們開始了書信往來。張茜在給陳毅的信中說:“我愛這戰鬥的春天,我愛這春天的戰鬥!”陳毅極為讚賞,他在寫戰地通訊《江南抗戰之春》時特地引用了這句話。
為了使兩人的感情發展順利,結成沉甸甸的愛情果實,陳毅苦心創作了一首《讚春蘭》的詩送給了張茜(那時張茜名字叫春蘭)。詩中寫道:“小箭含胎初生崗,似是欲綻蕊吐黃。嬌豔高雅世難受,萬紫千紅妒幽香。”張茜從這首詩中領悟到了陳毅的深情,從此兩人確定了戀愛關係。
當然,也有人對他們的結合持反對態度,主要是認為彼此的年齡差距過大。張茜對此是有主見的。她對朋友說:“年齡差距並不重要,我感覺學問和政治水平與他差很遠。我要和他相稱,成為伴侶和助手,隻有發憤學習,才能縮小距離。他出身書香世家,有很高的文化修養,熟悉古典文學和法國文學,賦詩填詞寫文章造詣都很高。他又是紅軍初創時的高級領導人,文武雙全。我在各方麵都要甘當小學生,拜他為師,從頭學起,努力做到基本相稱。”
1940年春天,陳毅與張茜結合。三個月後,陳毅率主力離開蘇南茅山根據地,渡江北上,開辟蘇北抗戰局麵。張茜則去蘇中搞地方工作,而後又會合。
在黃橋戰役最緊迫的關頭,張茜一直在陳毅身邊,整理書籍文稿,“堅壁清野”,以防萬一。皖南事變後,陳毅擔任代軍長,張茜則參加反“掃蕩”鬥爭,在她即將返回軍部與陳毅重逢之際,陳毅夜不能寐,輾轉反側,吟成一絕:“足音常在耳間鳴,一路風波夢不成。漏盡四更天未曉,月明知我此時情。”
在艱難的處境中,張茜勉力撫育兩個孩子,不僅要承受體力上的損耗,更要挺住精神的壓力,當然還有感情的苦痛和思慮。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她在此時開始了自學英語。這刻苦自勵、好學不倦的精神使陳毅引以自豪。張茜畢生實踐著自己“從頭學起,努力做到基本相稱”的誓言。
1945年秋,陳毅返回華中。此時兩人已有兩年未見,張茜時刻盼望著重逢的日子。可是陳毅在途中接到中央的指示,轉赴山東。張茜賦詩寄懷,其中有幾句是:“空向行雲凝眸處,望穿秋水人不至。幾番報歸盼歡聚,幾番又傳歸期誤。歸期誤,一別春夏已兩度,幼兒長成雙詢父。”無至情不能吟此佳句。
南京雲錦博物館
概況
南京雲錦博物館位於南京建鄴區茶亭東街240號,其前身是成立於1982年的中國織錦工藝陳列館。南京雲錦博物館先後入選“南京55景”和“新金陵48景”,以其豐厚深邃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贏得了“南京城市名片”的美譽,並於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京雲錦博物館現有展館麵積4300平方米。展館外觀為一棟仿宮廷樓宇,赭紅色牆麵覆蓋金色琉璃瓦,館前是一片開闊的廣場,樓前正中矗立著一幢具有皇家氣派的巨型彩繪牌坊。
南京雲錦博物館專門用於收藏並陳列展示各類雲錦藝術珍品及與之相關的各類絲綢文物、民族織錦等資料、實物,可供展示的雲錦專業實物資料970件,雲錦圖稿資料2000餘份(包括過去官辦織造局留下的“漢府稿”),專業圖書資料8000餘冊(本)。
南京雲錦博物館的獨特之處在於將活態的1590多年的手工織機操作生產和靜態的絲織文物展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博物館一樓是雲錦服飾表演以及雲錦商品展示大廳。這裏有現代化的玻璃T型台和聲光展示,在典雅動聽的民族音樂聲中,博物館模特隊和中外來賓共同展演用雲錦製作的絢爛華貴的霓裳羽衣。
二樓是雲錦博物館的主體展區。在這裏,參觀者可以撩開雲錦的神秘麵紗,係統地了解並接觸雲錦的悠久曆史和生產全過程。展館從中國七千年的絲織曆史源頭開始,展示曆代絲綢文物及複製品和各類雲錦精品,時間跨度從戰國到明清至現代,既有宮廷的,也有民間的,既有匹料,又有衣冠等實物。這裏還展示著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線路,以各種史料敘述曹雪芹家族與南京雲錦深厚的淵源關係。
在眾多的龍袍官服展品中,由南京雲錦研究所複製成功的明朝萬曆皇帝的陪葬品——“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料”是鎮館之寶。該匹料極其華美,工藝紛繁,曾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獎。
在雲錦生產操作展示部分,以模型器具演示著養蠶、繅絲、染色、金箔金線的打造工藝。同時,這裏還矗立著十餘台雲錦大花樓木織機現場生產織造。吱嘎作響的大花樓木織機長5.6米、高4米、寬1.4米,由上、下兩人配合操作,其通經斷緯、挖花盤織的工藝技術,至今仍不可為現代機器所取代。
三樓展館是世界民族織錦展,展示著世界各民族的織錦機具、實物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用品等。展品豐富,令人流連忘返,參觀者還可身著民族服飾參與互動,在機台上織造。
四樓為意匠設計、挑花結本等雲錦傳統技藝展演專區。在這裏,可以近距離地觀看相當於軟件編程的織造前期工藝,還可以看到織錦工藝大師的圖稿設計工作。
燦若雲霞之雲錦
南京雲錦因其美麗多姿、絢爛如天上雲霞而得名,是至善至臻的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珍品。
雲錦起源於距今1500多年的六朝。在中國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而南京雲錦集曆代織錦工藝之大成,位於中國古代三大名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禦用品貢品,是龍袍冠帶、嬪妃衣飾的主要用料,也是饋贈國外君主、使臣和賞賜朝廷大臣、皇親國戚的高貴禮品。因文化和科技內涵豐富,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裏程碑,被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也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之一。
南京開始有絲織,可以追溯到三國東吳時期。南京的織錦,則始於南朝宋在建康設“錦署”以後,由官辦的“錦署”生產。劉宋覆滅後,錦署也隨之消亡。六朝以後,南京的紡織品織業開始複蘇。到了宋代,特別是宋王朝以後,全國高級錦緞的生產中心南遷,北方大批移民和技術力量隨之遷移,中國高級錦緞的生產中心轉移到了江南,曾經是六朝和南唐故都的建康(即南京),當時已是一個政治地位高、經濟富庶繁榮的城市。
用金來裝飾織物,起始雖早,並在某些曆史時期有所應用和發展,但在當時社會條件的製約下,是不可能得到特殊發展的。用金裝飾絲織物,直到元代才盛行起來。南京雲錦就是在元代織金錦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直到現在,南京雲錦仍保持著大量用金、善於用金的鮮明特色。雲錦花紋,或全部織金,或部分加金,或大麵積地應用各種金、銀線交織於一件彩錦上,使整件織物形成一種金彩輝映、瑰麗燦爛、典雅精美的藝術效果。到了明代,由於雲錦已經成為宮廷專用織錦,在製作中往往不惜工本代價,一味求精、求好,藝術水平及工藝技術達到空前的高度。明代的雲錦,除織金品種外,雲錦藝人又創造了通經斷緯的“妝花”織造新技法,織造出加金妝彩的“妝花”錦緞。“妝花”是明代錦緞中藝術成就最高的提花絲織物。
清代以來,雲錦的紋樣用色更加豐富,技巧更加細致,形成精細華麗的風格。龍鳳曆來是封建統治權威的象征,因而是古代裝飾藝術的重要題材。康乾盛世期間,沿襲元、明兩代體製,在南京設立“江寧織造局”。至道光、鹹豐年間,除了官辦織局織造禦用雲錦外,民間織機作坊發展得也很快。至鹹豐三年,南京全城有三萬多台雲錦織機,以此為業的有近30萬人。秦淮河一帶機戶雲集,機杼聲常常徹夜不絕,雲錦生產規模和工藝創新都前所未有。後來南京雲錦織造業因為太平天國戰火造成嚴重損失,元氣挫傷,生產每況愈下。清光緒三十年江寧織局奉旨裁撤,自元代以來曆代王朝在南京設立的官辦織造就此宣告結束。
江寧織局撤銷後,清代宮廷所需的雲錦,每年委派官員到南京向民間作坊采辦。清末民初,民間作坊曾生產過一些不加金線的雲錦織物,如靠墊、提包、琴條等實用品,主要銷售對象是外國人和華僑,因而被稱之為“洋莊貨”。
浙江省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這塊美麗的土地曾經飽受蹂躪。鴉片戰爭的硝煙剛剛褪去,日本帝國主義又開始侵略中國。為了爭取民族自由和解放,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建黨。從此,在共產黨領導下,浙江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終於在付出了無數鮮血與生命的代價後,在宋殿村的受降廳見證了曆史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