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最後一篇了吧,如果還有,那就是將本書全麵修改後,出實體書的時候。
關於本書的錯誤點,這段時間大致找出兩個:1、在克隆的哺乳生物中,有些表現出早衰症狀,有些沒有,所以書裏借用克隆技術推測出人體細胞內沒有限製細胞分裂次數的基因,是不正確的;2、人腦的記憶容量,它應該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內置記憶部分(就像電腦C盤上裝的係統),這一部分我們無法主觀的感知到,比如大腦控製細胞的生長數量、生長部分、少量受損細胞的修複等等,一個是我們的意識(就像後期安裝在電腦E、D、F……盤的內容),就是你所能想到的東西,所以本書僅參考“意識”去推測大腦的記憶容量是不對的,人腦的記憶容量遠比我書裏描述的要大(不過其實也大不到哪去,畢竟人腦的體積本身就不大,而且在記憶細胞中,承載記憶的那個特殊組織應該很小,記憶細胞中大多數物質是參與生理活動)。書裏還有一些小問題,我就不再多講……
在加我微信的人中,90%都是跟我討論前部分物理方麵的東西,可我其實更喜歡的是後麵的部分!前麵的那些觀念我很難充分證明它們的正確性,當然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充分反駁它們的正確性。就像“暗物質”這種概念,如果用我們現行的常規判定思路來看,這純粹是一種流氓學說,任何人都無法用任何數學公式和任何實驗證明暗物質的存在,但在高等物理學領域,對於“暗物質”這種概念的認可度是很高的。
對於我書裏提到的“超感知物質”,其實跟“暗物質”這種概念有很多相似之處,隻是在本質上存在一定的區別,“暗物質”基本是指無法發出光子的物質,“超感知物質”是指無法被人體生理機能識別的物質,後者的範圍要比前者大很多。這本書前麵的很多觀點都跟“超感知物質”存在一定關聯,所以你如果用常規思路去看待這本書,這本書基本是流氓學說,完全沒有看的必要。
依照我對“超感知物質”的理解,我可以非常確信,由於人體生理結構的限製,我們在對光子單質或者比它更小的那些“暗物質”進行研究時,根本無法將它們的數量精確化、具體化,數學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模糊數學也許還有些用),現行看待科學問題的方式(或者說思考角度)如果不進行全麵修改,我們所有的研究會永遠止步在“光子”這一塊無法深入前進!這是這本書前部分想要闡明的核心觀點。這一點聽上去會讓許多研究數學和物理的人很不服氣,我不想做過多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我本身對物理並沒有絕對難舍難分的興趣,從沒有過想要全身心投入物理學的意向,不喜歡與人在一個物理問題上爭得你死我活,我所喜歡的至始至終都是生物學,很多對物理問題的思考也是想把它們引入到生物學領域,才把我對物理學的一些觀點寫出來。
其中最主要是想利用到人工智能上(人工智能跟生物學的牽連很大)!
我們現在製造出的“機器人”,隻能稱之為機器人或者電腦人,它跟真正的“人工智能”根本無法放在一起相提並論,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我認為“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具備跟人一樣“主觀能動性”,對周圍發生的眾多事件能進行選擇性判斷,確定出一個最較為正確的行為方案並且執行,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存下去。
如何將生物機體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仿生學的手段,全部用機械原件呈現出來,這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關鍵所在!那麼首先,你要知道生物機體是如何執行“主觀能動性”,你才能用機器把它製作出來。我便開始了解人的“主觀能動性”到底是什麼!
我查閱了大量有關“主觀能動性”的資料和理論,很多偉大的前輩都對這個概念進行過解釋,從物理、哲學、政治、文學等等角度的都有。看的越多,越是糊塗,我發現其實人類目前根本不懂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大腦內到底是如何運行!他們所有的理論都明顯突出一個觀點: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由非物質因素驅動的!
如果我們堅持“用非物質可以驅動物質進行運行”這套理論,那麼我們根本不可能製造出“人工智能”出來,你去哪裏搞那些“非物質”的東西裝進機器人的身體裏,這聽起來就很荒謬!經曆過很多摸索後,我認為人腦所具備的“主觀能動性”,完全是由“物質”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產生,承載它的是物質,驅動它的也是物質,我們所感覺到的“非物質”,隻是人體本身生理結構存在很大局限性,導致對“物質”這一概念在認知上存在很大缺陷……順著這個角度,我對閱讀過的一些著作和觀點進行思考後,我認為這個世界純粹是由物質構成的!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隱約意識到世界應該純粹由“物質”承載的,可一旦麵對科學領域的一些概念,“非物質”這種概念根本揮之不去,似乎必須用“非物質”這個詞才能解釋一些實驗現象。
我們習慣性用研究一般性物質(指身邊的普通事物,多為大體積感知物質)的方式研究微觀粒子(指接近超感知物質的物質),我們太過執迷於這種固有的研究思路,很少有人注意到,麵對“接近或者小於光子單質”的事物,人體生理機製存在的極限性會非常明顯,由此引發的各種不被人意識到的影響,很容易導致我們對一項研究做出錯誤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