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許多朋友加我微信跟我聊了一些問題,我再次對各種質疑做一些總結性的解釋。
關於物質的解釋,本書的解釋是“物質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物質”,我認為這是對“物質”進行的一種廣義上的解釋,本書所有的內容幾乎都圍繞著它進行闡述。不過很多人還是並不太能理解這句話,那我就從狹義層麵上對“物質”進行補充理解: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它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
現實中,幾乎絕大多數人所理解的“物質”,隻是從狹義角度中選取的一部分而已,即“感知物質”,能被人識別出的事物,才能稱之為物質。
本書的重點放在“超感知物質”上,有人問我,你都無法感知到這類物質的存在,那你又如何確定它們的存在,它們的狀態又是什麼?是的,你很難想象你想象不到是物質是一種怎麼的狀態,準確來說,作為一個“人”根本就不能想象出來。我確定“超感知物質”的存在,是從對不同“感知生物”的類比中推敲出來的,一體生物肯定比二體生物感知出的物質種類少,二體生物比三體生物感知的物質少,目前人類能夠理解的範圍在五體,依賴於人的五大感知係統而存在。
人類作為一種五體生物,必然存在很大的認知極限,物質一旦極度小於或者大於一定程度,人的五大感知係統就會一一失效。比如嗅覺和味覺係統依賴於“化合物”層麵產生效應,一旦物質的級別小於原子,那麼嗅覺係統和味覺係統將完全失去作用,物質的等級小於光子級,此類物質會失去顏色這一屬性,視覺係統將完全失去作用。你也許會說我們可以借用其它科學儀器或方式,與那些不具備五大感知屬性的物質取得直接聯係,獲取它們的信息和屬性,如果你提出這種問題,說明你對人體的生理運作還不甚了解,人體內部主體上依賴於“電子的運動”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換,一旦物質的體積小到一定程度,單個或者大量此類物質與電子進行碰撞後,對電子的運動並不能產生太明顯的影響,那麼我們人類根本就不可能認知它們。我們人類能夠製造出的所有科學儀器,也是如此。
所以綜合來看,我認為一定存在“超感知物質”,而且在整個宇宙中,超感知物質所占的比例要遠大於感知物質所占的比例。
我還要強調的一點是,並不能因為你感知不到“超感知物質”的存在,就肆無忌憚的捏造出一些物質出來,我認為物質之間定然存在統一的核心規律,未來也許這本書被大多數人認可,我們需要引入許多超感知物質概念來幫助我們解決科學難題,但是引入的這些超感知物質所具備的運動屬性,必須符合感知物質所具備的運動屬性,在“運動屬性”上,兩者應該始終統一。
再回到書的本身,從開始我就一再強調,對於本書中我所推理出的理念,在總體的正確率上,我大約有70%的把握,但很多讀者依然是以“必須達到100%正確率”的心態在對待和評價這本書。這本書整體上偏重於理論,根本就不可能達到100%。還有很多讀者認為此書的正確率僅有3、4成,純屬在誤人子弟!對此,我想說的是,我相信你應該能感受到我這本書的定位很高,哪怕本書的正確率隻有1成,這本書的實際價值也不容小視!我不想在正確率上與人討論不休,如果你覺得本書的整體思路都是錯的,那我就隻和你探討那認為對的那小部分。
人們很容易忽略一點,每個人思考問題所擅長的角度不同,因此,看待同一件事物的觀點也千差萬別,對與錯也就不同。這本書是從生物學的思考角度出發的,生物學的思考角度,與其它科學的思考角度,存在鮮明的不同,比如拿人們對待“轉基因技術”的態度上來看,目前普通民眾對於這項技術的支持率估計不到5%,但在擅長思考和處理生物工程問題的人群中,對於這項技術的支持率估計在90%以上。我在書的後麵所提到的轉基因所蘊含的價值,很多人覺得我是在胡扯,但我堅信,在未來的某一階段,轉基因技術一定會成為生產總價值排名前五的產業,對新生嬰兒進行基因改造、基因整形、基因檢測等你現在會認為這種做法是******行為,可在未來生活中應該會成為十分普遍的一種常態!
很多看上去毫無意義的理論,它的內容也許就一句話,字數加起來不足20個字,看不出有任何價值。實際上,這簡單的一句話,很有可能成為某個重要行業發展的核心支撐點。對於此書前麵的理論,也許你覺得我胡扯的那些觀點也就兒戲罷了,我無力反駁,因為我也不太清楚我的那些觀點到底會在哪個方麵帶來實際價值,我隻能大致估計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