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純物質世界”,我整個思考的過程繁瑣複雜,這本書前麵的內容隻是對我所思考的內容進行的一些簡答描述。不過我勸所有看到這篇的人,如果不是自身工作或學習的需要,千萬別去深入思考人的“主觀能動性”到底在身體裏如何運作,也不要太深刻的去想“人生的意義”,更不要明明了了的想要知道“人”是什麼!不要問為什麼,這是我非常真誠的忠告!
最後我還是來說說我最最真實的想法吧!
作為一個25歲的人,在這個時代,該經曆過的一些事基本已經經曆過,沒經曆過的那些事基本可以準確預想出經曆時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對這個時代我基本上沒有了太多眷顧,常常感覺“生”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死”也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無聊已成為我生活的一種常態!
我不想繼續活下去,也不想去死,隻是單純的感覺超級無聊!這種狀態持續久了,會有另一種想法,非常想跳躍到另一個時代去看看(我覺得人工智能的中期,應該是人類最舒服的階段,很想去體驗體驗)!想要實現這一切的想法,原則上是要打破“死亡”對身體的限製!
不要說不可能!人類的平均壽命一直都在增長,從原始時期的十三、四歲,一直到現在的76歲,隻不過這種通過改善人類生存條件、飲食、醫療等外部手段,促進人類壽命的增長太過緩慢,根本無法滿足需求,我們需要采取更深刻的方式。
依照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最有可能延長生命的技術當屬“人體冷凍技術”。它僅是目前最可能的一種,至於有沒有實際效果很不好說,我個人感覺這種技術的成功率特別低,它存在太多缺陷!冷凍,對一些細胞組織的破壞是非常致命的,尤其是腦細胞和神經細胞,無論醫生多麼細致,參與者總會有一些重要細胞受損;冷凍所保持的溫度,它隻是極大放緩了身體內的化學反應速度,根本無法阻止人體內每個原子的運行,人體裏部分生理活動仍在極緩慢進行,人體冷藏上幾百年或者上千年,在記憶細胞中承載記憶的那部分原子,在結構上肯定會發生一定變形,如果變形嚴重,導致記憶功能受損,無法修補,即使複活,參與者的“思想”也不一定是一套完成的思想;即使他們完好無損的複活,他們也不會活太久,一般參與這項技術的人,多是老年患病的人,他們的身體細胞衰老嚴重,依然逃不出衰老致死!
綜合來看,延長人類的壽命,最關鍵的一點是:破譯“細胞衰老”的根源在哪裏,通過一定手段解除正常細胞在分裂次數的限製。
對此,我想到兩個探索的方向:
一、自然界有個別很特殊的生物,永遠不會衰老,從這一點上看,生物的身體是可以從整體上永遠保持年輕。
我們清楚人體內的正常細胞無法保持年輕,分裂到一定次數開始衰老。不過我們忽略了人體內一種特殊形式的細胞,男、女體內分別分裂生長出的“精子”和“卵子”,它們在相遇後,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又可以重新經曆一次生命周期。
細胞分裂很多次後形成的“精子”和“卵子”,按常理來說麵對它們的必定是死亡,可事實並非如此!當它們相遇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又讓它們可以“返老還童”,經曆一次全新的分裂過程?這是一個研究價值非常高的課題!
這個世界是由純物質構成的,生物體內的任何一種現象都不可能無中生有,平白無故就發生了!細胞內的任何一種生理活動,都必定有與之相對應的化合物參與。精子和卵子在相遇後,一定是產生了一種很稀少、很特殊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可能是在雙方基因鏈重新組合排列的過程中,對基因上一些細節進修了某種調整,促使受精卵具備全新的生命周期。
從基因學的角度,對受精卵和普通細胞進行對比,破譯“細胞衰老的秘密”,找出並提取受精卵中存在的那種“特殊化合物”,參照那些具備“返老還童”生物的生理特性,對從受精卵中提取的“特殊化合物”進行一定處理後,想辦法植入到整個人體細胞內,這是依靠目前的科技手段,我能想到的最有可能打破“衰老”對人類束縛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我想到的第二種方式,依靠目前的科技水平,恐怕能夠實現的幾率非常低,我暫時將其稱之為“人體內部原子空間排布翻譯工程”!
具體做法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對人體進行掃描,將人體內每個原子在人體內的具體位置掃描出來,把掃描結果儲存進電腦。借助“人腦開發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對掃描結果進行處理,分析判別出原子與原子之間所構成的化學排列,各代表的“生理語言”,把這些“生理語言”翻譯轉化成“電腦語言”,在電腦中運行人的思想和行為,把一個肉體人轉化成機械人。
我們目前的科技水平,距離“人腦開發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高度成熟還太過遙遠。有多遙遠呢?前段時間在《最強大腦》這檔綜藝節目上,日本心算選手土屋宏明在處理18位除以11位的數學運算上,專家給出的限定時間為15秒,常駐嘉賓魏坤琳給出的限定時間為10秒,國際腦研所的專家紛紛都說魏坤琳是個瘋子,而土屋宏明最後的成績是7.47秒完成。從實際事例可以看出,即便我們利用現代科學對大腦的研究已經經曆了數百年,但目前我們完完全全不懂大腦是如何處理數字運算。而數字運算僅是整個“人腦開發技術”中很小的一個方麵!依照目前的發展速度,我估計距離“人腦開發技術”高度成熟化的年代,恐怕在上萬年之久。“人工智能”技術的高度成熟化肯定在它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