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我今生有幸從事教師職業,1957年以來教過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生,至今還在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導師和教授崗位上。1992年文博學院全體學生贈我的幅語“師之生涯,桃李天下”,道出我的人生樂趣,2001年8月26日,全國各地的學生為我祝七旬壽辰,以“樹人啟智”題詞相贈,我用《師生情誼之歌》,表達了人間最美好的師生情誼。在大學各層次人才培養上,我都關注教材建設,出版教材10餘種,其中《世界史教程》1989年獲陝西成人高教優秀教材一等獎,《世界史·當代卷》1996年獲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阿拉伯國家史》和《二十世紀中東史》是教育部推薦的全國研究生用書,並被分別評為兩個陝西省社會科學和一個陝西省教委優秀成果一等獎。

第四,在我的讀書、教書和寫書的書路人生中,其中心實際上集中在科學研究的思考創新上。迄今為止,發表論文270餘篇、出版著作50餘種。科研成果共獲獎13項,其中《東方民族主義思潮》獲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現代民族主義運動史》和《伊斯蘭教與中東現代化進程》分別獲陝西社會優秀成果一、二等獎。近幾十年來,我集中研究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問題。較滿意的論文是發表在1994年《曆史研究》第2期、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秋季號轉載的《阿富汗與古代東西方文化交往》;較為滿意的著作是:現在正在主編的、以文明交往理論為指導的13卷《中東國家通史》(西北大學“211工程”標誌性和商務印書館重點圖書)和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文明交往論》。

第五,社會兼職方麵,曾任4屆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副會長,現任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和中國亞非學會理事、陝西史學會和陝西文史研究館文史研究會會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值得回憶的是從1979—1997年連任中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學會常務理事。這是因為在十年動亂期間我先後完成了《考茨基》、《巴枯寧》和《伯恩施坦》3部國際共運史人物係列著作,其中《伯恩施坦》和《巴枯寧》分別獲陝西省社科和陝西省教委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此外,我引為珍視的是:1985年獲陝西優秀教師稱號;1986年首屆教師節獲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稱號和人民教師獎章;1991年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同年獲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2003年5月1日寫於悠得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