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轉機往往隻是在於一次偶然。有一次,他的車正穿行在曲折的盤山公路上,突然,他注意到:每當車子即將行駛到無路的關頭,路邊都會出現一塊交通指示牌:“前方轉彎”。警示文字赫然在目,而拐過每一道彎之後,前方照例又是一片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境地,風景可能比原先更好看。
山路彎彎,峰回路轉,在他麵前變換的是一幅幅不同的風景。“前方轉彎”
的指示牌一次次地衝擊著他的眼睛,這也漸漸叩醒了他的心扉,他對現在生活的感悟突然有了一種靈感:原來,不是路已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他恍然大悟:自己之所以沉淪,隻是不知道轉彎而已。
從此,他以輪椅代步,根據自己對影視的了解,他開始當起了導演,他首席執導的影片就榮獲了金球獎;他還用牙關緊咬著筆開始艱難的寫作,他的第一部書一問世就進入了暢銷書排行榜;他創立了一所癱瘓病人教育資源中心,並當選為全身癱瘓協會理事長——他又恢複了原先的對生活的那種激情。
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山窮水盡了,實際上我們停下來,換種方式想問題,就會發現:隻要學會轉彎,就能為自己找條更有激情的生活、工作之路。如果改變一下思路,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學會轉彎,又何嚐不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風光呢?
打破思維定勢
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關鍵是看你用什麼方法來解決。當你依靠常規方法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時,不妨改變一下思維方式。如果你能打破思維定勢的束縛,你就能找到成功的路徑。
發明家愛迪生曾經有個名叫阿普頓的助手,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數學係,又在德國深造了一年,自以為天資聰明,頭腦靈活,甚至覺得比愛迪生還強很多,於是處處賣弄自己的學問。
有一次,愛迪生把一隻梨形的玻璃泡交給了阿普頓,請他算算容積是多少。阿普頓拿著那個玻璃燈泡,輕蔑地一笑,心想:“想用這個難住我,也太小看我了!”他拿出尺子上上下下量了又量,還依照燈泡的式樣畫了一張草圖,列出一道道算式,數字、符號寫了一大堆。他算得非常認真,臉上都滲出了細細的汗珠。
過了一個多鍾頭,愛迪生問他算好了沒有。他邊擦汗邊說:“辦法有了,已經算了一半多了。”愛迪生走過來一看,在阿普頓麵前放著許多草稿紙,上麵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等式。愛迪生看了微笑著說:“何必這麼複雜呢?還是換個別的方法算吧。”阿普頓仍然固執地說:“不用換,我這個方法是最好最簡便的。”
又過了一個多鍾頭,阿普頓還在低著頭列算式。愛迪生有些不耐煩了,他拿到玻璃泡,倒滿了水,然後交給阿普頓說:“去,把燈泡裏的水倒到量筒裏量量,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答案。”阿普頓頓時恍然大悟,這才是最簡單而精確的辦法。
人有時候容易陷入思維定勢中,把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想得過於複雜。故事中的阿普頓就犯了這個錯誤。
經驗有時候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思維,但是,許多經驗卻會限製思維的廣度和靈活性。當思維受阻時,就需要跳出思維的框框,從結果導向去思考問題。
在辦事的過程中,如果一味恪守前人的經驗,就會使自己的思維陷入僵硬的死框框,從而在固定不變的思維方式中失去創新的機會,最終給生活與事業帶來消極影響。聰明人在做事的過程中,會努力地避開思維定勢和經驗的局限,敢於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突破思維定勢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打破思維定勢的束縛,用一種全新的思維去解讀舊的“規則”,那麼就可以破解難題,創造奇跡。
公元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大戰劄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獲得了勝利,劄木合投降王汗。這年的秋天,鐵木真率領部族來到了斡難河畔,這裏流傳著一個非常著名的預言:斡難河畔有棵5人合抱方能抱住的老樹,在這棵老樹最低的那根枝丫上係著一個複雜的繩結,不知是何人所係,附近部落的智者說誰能解開它,誰就會成為蒙古之王。從此以後,每年都會有很多人來解這個無名結。紮木合來過,王汗來過,可無論誰來,都不知從何處著手,別說解開繩結,就連繩頭都找不到。
這個預言引起了鐵木真很大的興趣,他命人帶他去看這個神秘之結。幸好,這個結尚完好地保存在那棵老樹上。鐵木真仔細觀察著這個結,卻始終也沒有找到繩頭。
就在他感到有些沮喪的時候,他突然想到:“為什麼要苦苦糾纏於最原始的解繩方法,而不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打開這個繩結呢?”於是,他拔出劍來,一劍把繩結劈成了兩半。鐵木真就這樣輕易地解開了這個保留了數百年的難解之結。古老的“規則”被鐵木真打破了。
規則固然需要遵守,但我們切不可被規則所約束,如果隻是一味地遵守,就很有可能走入保守和教條的怪圈之中。在我們成長的環境中,一些舊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模式就像是許多肉眼看不見的框框框住了我們。我們經常將這些框框當成習慣,視為理所當然。就這樣,我們獨特的創意被自己抹煞,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從而,開始向環境低頭,甚至於開始認命、怨天尤人。其實,這一切都是我們心中那些框住自我的框框在作祟罷了,它們直接影響到了我們判斷和抉擇的能力。
所以,在遵守規則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睜開創新的眼睛,力求在遵守規則的同時尋找一片的新天地。當我們發現自己被一條條規律捆綁住了時,就要有勇氣去打破己有的束縛,當機立斷,運用我們內在的能力,努力掙開消極習慣的影響,投入另一個嶄新的領域中,使自己的潛能得以發揮。
找準你的貴人人生的路充滿艱辛,所幸的是,我們會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一些能夠提攜、幫助我們的人,這種人被稱為“貴人”。我們在向成功之路邁進時,貴人相助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有貴人相助,不僅能縮短成功的時間,還能加大你成功的籌碼。
尋覓自己的貴人,並充分挖掘其內在的潛能,可以讓你的人生和事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在無垠的藍天下遨遊。
人生不可無貴人,在每個人的人生旅程中,都需要很多“貴人”的協助。
貴人就是在你茫然無助的時候為你指點迷津的人;貴人就是在你一蹶不振的時候讓你重新振作的人;貴人就是在你忘乎所以時,讓你冷靜清醒的人;貴人就是在你急需幫助時,為你雪中送炭的人。有了貴人的幫助,可以讓你的人生充滿無窮魅力;有了貴人幫助;可以使你的事業一帆風順……有些人一生充滿得意與瀟灑,而另一些人則是命運不濟,無人理睬,他們時常在勢單力薄的困境之中苦苦掙紮。他們感歎:“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事實並非如此,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滿腹經綸卻不被重用,有過人的才華卻被埋沒,你就應該尋找並且抓住貴人。
因為,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都離不開貴人的幫助。
唐代文學家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隻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在生活中,一個真心幫助你的貴人能夠給你的一生帶來好運,能夠為你的成功之路指點迷津。找到誠心助你成功的貴人,將是你一生最大的幸福。
貴人可以幫你完成由一般人到成功者的蛻變,從此走上一條輝煌之路。
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鄭海霞,她的成長更離不開兩個“慧眼識真金”的貴人的幫助。也正是因為有了貴人的重視與提攜,才讓她走出了農村,走向了運動場,走向了世界。
第一個貴人是商丘體校的方炳銀教練,他初步培養了鄭海霞的運動素質,為鄭海霞躋身體育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第二個貴人,就是武漢部隊文化部訓練處的王新華教練,他把鄭海霞帶入了籃球運動的殿堂。
鄭海霞表現不俗,的確也讓二位貴人感到由衷的高興,因為她懂得把握機遇。“教練,您說我該如何做?”這是她最愛說的一句話,然後,她便會用行動一絲不苟地去完成。
把握機遇,以誠心贏得貴人的幫助,是鄭海霞由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子變成一名世界級籃球運動員的秘訣之一。
在你的一生中,貴人總會陪伴你左右。例如:當你工作不順利、心灰意冷之際,你開始想打退堂鼓。你的一位上司卻在這時候推了你一把,想方設法幫助你跨過了“門檻”,使你內心的激情重新燃燒起來,進而增強了你的鬥誌,這位上司就是你的“貴人”。
俗話說:“七分努力,三分機運。”我們一直相信“愛拚才會贏”,但偏偏有些人付出的努力和最終的結局往往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缺少貴人相助所致。在向事業高峰攀登的過程中,貴人相助絕對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有貴人相助,可以使你盡快地取得成功,甚至可以使你飛黃騰達、扶搖直上。
學會創新江澤民說:“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也就是說,一個民族如多是沒有創新能力的人,這個民族也必將遭到社會的淘汰:而一個民族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則必然是一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民族,也會成為一個具有很強獨立性的群體。
作為民族來說,有創新才會強大;作為個人來說,有創新才能使生活有新意。但是,創新不是一個人一下子就有的,她產生於一個人在平時做事對靈巧追求。換句話說,把靈巧做事發揮到極致的人就是“創新型人才”,創新素質、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大多依靠在平日的靈巧做事中培養的。
諾貝爾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說過:“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培養創造能力。”創新思維是創新或創造的思想基礎,這是一個比較係統的思維方法,它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後天的不斷學習和實踐逐漸掌握的。
首先,有深厚而紮實的基礎知識。不僅自己專長最新科學成就和發展趨勢,並且還了解相鄰學科及知識。曆史、地理、軍事、經濟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愛看書報,知識廣博,愛好廣泛。他們早早地就以此來夯實了做事靈巧的基礎。
第二,練就極為敏銳的觀察力及聯想力,能夠從本源上發現重大問題,迅速地追根探源,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及變化,及時發現他人沒有發現的東西。
對於這一點,普通人也常常會有靈光一現的時候,就像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幼兒園的老師為了轉移一個哭鬧不止的孩子的注意力,將一幅色彩繽紛的世界地圖撕成許多細小的碎片丟在地上,許諾說:“阿濤,你如果能拚起這些碎片,我就給你最好的玩具。”老師以為這件事會使阿濤花費上午的大部分時間,但沒有十分鍾,小阿濤便拚好了。老師問:“孩子,你怎麼拚得這麼快?”小阿濤很輕鬆的答道:“在地圖的另一麵是一個人的照片,我把這個人的照片拚在一起,然後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老師微笑著兌現了他的承諾。
不同的是,一個創新型人才所發現的東西比這個孩子要高級得多,雖然普通人不會因此有什麼大的作為,但至少有時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便利。
第三,創新型人才要具有敢於創新的勇氣和善於創新的能力,要敢於麵對困難,走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同時又要符合自然與科學思維規律。
有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銷售部對業績表現感到不滿,便召開高層會議,以商討對策。會議中,有名年輕人說:“我有個建議,但必須另付我5萬元!”
“好!”經理接過這個輕年遞過紙條看完後,馬上簽了一張5萬元支票給那個年輕人。那張紙上隻寫了一句話:將現有的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
試想,在每天早上,他們的每個消費者多用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倍呢?經理馬上下令更換新的包裝,這個決定使公司接下來的營業額增加了20%。
一個小小的改變,往往會引起意料不到的效果,關鍵在於一個“巧”字。
從小處說是人的靈巧,往大了說就是一個人創新能力的體現。靠自己成功也是如此,沒有一成不變的做事方法,針對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做事方式,才能取得人生的輝煌。
做大事不拘小節
人的做事風格是各種各樣的。有的人注意細節,有的人注意他人的臉色,有人做事講究,有人做事時重禮儀等。但有的人則不拘小節,隨隨便便的。
講究細節的自有其理由,不拘小節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
《鴻門宴》中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做人也應如此,應善於取舍,才能成就大事。古往今來的成大事的人都是顯得很大氣的,不拘小節。因為現實存在的事物包含多種矛盾,人不可能全麵顧及,因此隻有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明確“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於小節,才能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決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麵的過程中,才能減少細枝末節小事的阻礙,更快地獲得成功。
越王勾踐,在臥薪嚐膽時忍辱負重,但終掉滅強大的吳國,這千古美談無人不曉,他的精神也被稱之為膽劍精神,已為越地人民乃至整個社會所弘揚。越王勾踐之所以能稱霸,除了有賢臣良將輔助之外,當然也與自身的素質有關。
勾踐3年,吳國在夫椒這個地方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成了吳王的臣子,他的妻成為了吳王的妾。勾踐在親自服侍吳王夫差期間,對吳王唯命是聽,百依百順。即使是讓他去幹一些卑賤的活,也絕無二言。他默默忍受侮辱,直到他的忠誠贏得吳王的信賴,把他送回到會稽山為止。
一個貴為君王的人,為什麼能這樣忍受對手的百般淩辱,而且是自己情願去做的——不為別的,就因為他心中裝著一個國家,裝著一個偉大的目標,裝著一個執著的信仰——覆滅吳國,昭雪國恥。相對於國恥,個人的恥辱隻是小節,又算得了什麼呢?
大到家仇國恨,小至人生屈辱,往往會迫使人發奮圖強。越王勾踐休養生息、養精蓄銳20年後,終於大敗吳國,殺死了吳王夫差和太宰伯喜否,國恥終於得以昭雪。
抓住主要矛盾,不拘小節,就是從大局去考慮問題。像這樣不拘小節的人還有很多:
韓信不拘於胯下之辱,最終成了西漢的開國功臣;愛因斯坦不拘於衣衫襤褸,提出了相對論……這些成大事者其誌不在小,將目標放遠,從大局著眼,不拘小節,最終獲得成功。而諸葛亮事必躬親,管太多瑣事小事,“軍中罰二十以上必親覽”,沒有做到善於取舍,沒有處理好軍中小事的“小節”
與建立國家的“大事”的關係,最終勞累過度,“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些事例告訴人們,若要成大事,就應不拘小節,隻有這樣才能避免分散不必要的精力在小事上,專心致誌地完成大的目標,才能顧全大局,最終獲得成功。
不僅個人是如此,若想取得成功,也應不拘小節。德力西集團總裁胡成中談到如何管理企業時指出,要從繁瑣的管理事務中脫身出來,從全局的角度為企業把脈。正因為堅持這個原則,德力西集團多次進入全國民營企業前十強。
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每個人的責任和範圍更加明確。所謂各司其職,不是說一個領導對下屬工作不聞不問,而是說不能越界過多去幹涉下屬的具體工作。否則不但自己因為瑣碎之事模糊了整體考慮問題的視野,舍本逐末,做不好本職工作,還會引起信任危機,挫傷人工作的積極性。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成大事的人是不會去做。
由此可見,無論個人、企業,還是國家,想成大事,想要進步都應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從大局著眼,善於取舍,不拘小節。唯有如此,個人才能最終達到目標,企業才能領先於市場,社會經濟才能飛速發展。不拘小節,才能成大事,才能“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著名的德國詩人歌德說過:重要之事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所累。為什麼一些人樹立了目標卻久久不能實現,為什麼成大事者總會那麼少?因為太多人缺少了“不拘小節”的品質和氣魄。他們很容易被瑣碎小事分散精力,而成大事者就不同了,認準了目標就勇往直前就一如既往,拋開了一些不必要的束縛和羈絆,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久而久之,差距就拉開了,“拘泥小節”的人仍然是一般人,而“不拘小節”的人就成就了大事業。
比別人多想一步在這個世界來來往往的人當中,我們可以把他們分成三類:一類是不思考的,為下著;一類是思考的,為中者;再有一類就是比別人多思考一點的,這為上者。
在茫茫人海中,好多人覺得自己好像從來都沒有過所謂的計劃和目標,他們都是在迷茫中前進,走到哪裏就算到哪裏。人比動物高貴,是因為人更能思考,每天我們都一樣地活在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思考,但這種思考僅僅使我們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在經濟上不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與眾不同,更不會成為我們成功的起點。因此,人與人的差距,更多體現在思想方法上,雖然初始時的差距就那麼一點點,但日積月累就越拉越大。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商學院之一,其所獲諾貝爾獎的總數比全球所有其他商學院獲獎次數的總和還要多,因為學校總是把更多的讚賞送給每天比別人多想一點的學生。
有一個教授在課上總會讓學生做這樣一個心理測驗:他讓全班的同學每人從0到100中任選一個數字,然後由教授進行彙總並取平均數。誰選的數字最接近全班平均數的1/2,誰就成為贏家,並能得到教授個人提供的獎勵。
從理論上講,從0至100中隨機選取若幹個數,其平均值最接近50,那麼其1/2就是250所以一般人會選擇250但多想一步,如果每個人都這麼想,也就是每個人都選擇25,那麼全班平均數就是25,而其1/2為12或130所以,聰明一些的學生會選擇12或130更聰明的同學會想,這幫家夥能混到這裏當然不笨,如果大多數人都想到了上麵的邏輯並選擇12或13,選擇6或7的贏麵就很大了。當然,還有更聰明的人,比如一個同學,她按照上述的邏輯推理下去,認為最終所有人都會選擇00她最後的答案就是00可誰是最終的贏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