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第二輯-陷敵與避難(756—759)

避地(1)

避地歲時晚,竄身筋骨勞。

詩書遂牆壁,奴仆且旌旄(2)。

行在僅聞信,此身隨所遭(3)。

神堯舊天下,會見出腥臊(4)。

【注釋】

(1)此詩可能作於至德元載(756)杜甫避地鄜州,聞肅宗即位靈武,欲赴行在而尚未成行之際。(2)上句言戰亂中隻好將詩書藏之牆壁暗龕之中。孔安國《尚書序》:“及秦滅典籍,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下句言出身低賤的叛黨,如今也各擁旌旄儼然成了將軍。《後出塞》有雲:“越羅與楚練,照耀輿台軀”。輿台便是奴仆,正與此同義。《杜詩鏡銓》引盧雲:“當時賊黨如田乾真、蔡希德、崔乾佑之徒各擁旌旄”。這裏值得重視的是“遂”(於是、就)與“且”(尚且)的用法。本聯無動詞,以連詞充動詞用。“遂”有不得已之意,“且”有不平之意。杜甫往往利用意象間的張力形成對聯的拱力結構,創造杜詩特有的句法,此聯頗為典型。(3)行在,皇帝臨時駐地。(4)神堯,唐高祖稱神堯皇帝。

【點評】

杜甫總是將情感的表達放在第一位,由此形成極具個性的詩性句法。該詩首見於趙次公注本,之所以被接受,當與此有關。

月夜(1)

今夜癇州月,閨中隻獨看(2)。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3)。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4)。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5)

【注釋】

(1)至德元載(756)八月,杜甫為安史叛軍所俘,陷長安時所作。(2)鄜州,今陝西富縣,時杜甫妻兒在鄜州。浦注:“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麵飛來”。(3)《瀛奎律髓彙評》引許印芳雲:“對麵著筆,不言我思家人,卻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兒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4)《唐詩別裁》:“語麗情悲”。(5)虛幌,指薄帷。

【點評】

此詩技巧值得借鑒。《瀛奎律髓彙評》引紀昀曰:“入手便擺落現境,純從對麵著筆……後四句又純為預擬之詞,通首無一筆正麵”。道出個中奧妙。

哀王孫(1)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2)。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折斷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3)。

腰下寶癡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4)。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5)。

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駱駝滿舊都(6)。

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7)。

竊聞天子已傳位,聖德北服南單於(8)。

花門剺麵請雪恥,慎勿出口他人狙(9)。

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10)。

【注釋】

(1)至德元載(756)八月,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即位,便隻身由鄜州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獲押送長安。此詩當陷長安時所寫。詩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映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同時流露了杜甫對唐王室的深厚感情。這裏涉及複雜的“忠君”問題。蕭先生《杜甫研究再版前言》指出:《哀王孫》原也是一首好詩,不失為一篇詩史,但也表現了“龍種自與常人殊”的庸俗忠君思想。杜甫《壯遊》雲:“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杜甫之所以偉大,乃在於忠君與愛國愛民總是交織在一起的,“思朝廷”是為了“憂黎元”,“憂黎元”就得“思朝廷”,我們應曆史地看問題。《原詩》:“終篇一韻,變化波瀾,層層掉換,竟似逐段轉韻者。七古能事,至斯已極。”(2)頭白烏,仇注引楊慎曰:侯景篡位,令飾朱雀門。其日有白頭烏萬計集於門樓。童謠曰:“白頭烏,拂朱雀,還與吳”。此蓋用其事,以侯景比祿山也。延秋門,長安西門,玄宗由此門西逃。《唐鑒》:甲午既夕,命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王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按,起句用比興,得民歌口吻。(3)金鞭句,言皇帝急出奔,委王孫而去。(4)高帝,漢高祖劉邦。隆準,高鼻梁。《漢書-高祖紀》:帝隆準龍顏。《杜詩鏡銓》引蔣雲:“見其寶尚存,故疑為王孫;問其姓名不得,又因見‘龍準’而斷為高帝之子,敘次語意曲折。”

(5)斯須,一會兒。(6)《唐書-史思明傳》:祿山陷兩京,常以駱駝運兩京禦府珍寶於範陽,不知紀極。(7)朔方健兒,指哥舒翰統領的朔方軍。《肅宗實錄》:以翰為元帥,領河、隴、朔方募兵十萬,並高仙芝舊卒,號二十萬,拒戰於潼關。後哥舒翰大敗於潼關,故曰“今何愚”。曆史學家陳寅恪《書杜少陵哀王孫詩後》則認為:“朔方健兒”指安祿山統領的同羅部落,號“曳落河”者。同羅部落昔為朔方軍勁旅,今叛變自取敗亡,故稱其“愚”。錄供參考。(8)傳位,天寶十五載(756)七月,肅宗即位,改元至德元載(756)。南單於,漢代南匈奴王,借指回紇。《通鑒》載玄宗諭太子曰:“西北諸胡,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9)花門,指回紇兵馬。花門山堡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市),回紇騎兵的駐地。剺麵,古代突厥、回紇等民族的風俗,遇大憂大喪,則割麵流血以示哀痛、忠誠。狙,伏擊。此指叛軍的搜索與他人的告密。(10)五陵,指唐高祖獻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中宗定陵、睿宗橋陵。以此言唐王朝氣數未盡,複興有日。

【點評】

杜甫七言古詩往往得力於樂府。此詩開頭的比興,中間的敘述,結尾的勸勉與反複叮嚀,口吻親切,情景如見。梁啟超《情聖杜甫》稱此詩一句一意,“他的情感,像一堆亂石,突兀在胸中,斷斷續續地吐出,從無條理中見條理,真極文章之能事。”

悲陳陶(1)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2)!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3)!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4)。

都人回麵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5)。

【注釋】

(1)此篇與《悲青阪》同為至德元載(756)冬所作。《唐書-房琯傳》:至德元載十月,琯自請將兵,收複京都,肅宗許之。琯分為三軍,自將中軍。辛醜(二十一日),二軍(中軍與北軍)先遇賊於鹹陽縣之陳陶斜,接戰,官軍敗績。陳陶斜,又叫陳陶澤,在鹹陽縣東。(2)孟冬,冬季的第一個月,即十月。(3)《唐書-房琯傳》:“琯用春秋車戰之法,以車二千乘,馬步夾之。既戰,賊順風揚塵鼓噪,牛皆震駭,因縛芻縱火焚之,人畜撓敗,為(叛軍)所傷殺者四萬餘人。”無戰聲,猶“殺人如草不聞聲”,形容敗得慘,死得冤。岑參詩:“昨聞鹹陽敗,殺戮淨如掃”。(4)血洗箭,箭上沾滿了血,像是用血洗過。此句寫叛軍之驕橫。(5)都人,京都百姓。肅宗在靈武,靈武在長安北,故向北啼。浦注雲:“結語兜轉一筆好,寫出人心不去”。

【點評】

此詩寫實:寫官軍之草草,叛軍之驕狠,人心之思唐,曆曆在目。

對雪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1)。

亂雲低薄幕,急雪舞回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2)。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3)。

【注釋】

(1)多新鬼,即陳陶、青阪慘敗事。(2)無綠,即無酒。酒色綠,故以綠代酒。火似紅,是說沒生火。但由於習慣,還是不自覺地伸手向爐取暖,苦況如畫。《唐詩歸》引鍾雲:“一‘似’字寫得荒涼在目。”(3)書空,《世說新語》:“殷浩坐廢,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點評】

杜甫極善渲染氣氛,此篇通過獨坐、急雪回風、空樽冷爐的渲染,寫出自己的愁思。

春望(1)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4)。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5)。

【注釋】

(1)作於至德二載(757)三月,仍陷叛軍中。(2)山河在,河山如故,暗寓江山易主;草木生,草木叢生,暗寓人煙稀少———胡人入長安多燒殺。吳見思《杜詩論文》:“在”字則興廢可悲,“深”字則薈蔚滿目。起聯極沉痛,筆力千鈞。(3)時,指時局。《溫公續詩話》:“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是所謂“景隨情化”,“愁思看春不當春”。(4)上聯,寫季春三月戰事連綿。杜詩“三月師逾整,群凶勢就烹”,正其時形勢。下聯,寫盼得家書心情。此本平常語,但因道得個個亂離人心思,遂成名句。(5)渾欲,幾乎要。此聯意為:搔一下頭上白發,發現更稀薄了,幾乎連簪也不能插了———詩人忡忡的憂心可見。

【點評】

梁啟超《情聖杜甫》曾認為,杜甫有一種特別技能,“幾乎可以說別人學不到:他最能用極簡的語句,包括無限情緒,寫得極深刻。”此首可為範例。

遣興(1)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2)。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3)。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4)。

鹿門攜不遂,雁足係難期(5)。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6)。

倘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7)。

【注釋】

(1)此亦陷叛軍時所作。(2)驥子,杜甫幼子宗武,小名驥子。(3)人客,客人。(4)渠,他,指驥子。此聯意為:可憐他年齡尚幼小就逢戰亂,貧窮的家境幸賴有慈母關愛。這句雖是憶幼子,卻更感懷戰亂中持家的妻子。《杜臆》稱其“愛隔情深”。《杜詩鏡銓》引張雲:“二句情事百種”。(5)鹿門,鹿門山,在襄陽,傳說東漢時龐德公攜妻子登鹿門山隱居。雁足,《蘇武傳》載,漢使者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書,知蘇武所在。後以雁足指稱書信。此聯意為身陷賊中,未能攜家避難,至今全無音信。(6)此句極寫戰禍之廣,是對“世亂”的補足,在此亂世更見“愛隔情深”。(7)下句意為:隻要有相見之日,豈敢嫌它來得太遲!《杜臆》稱其“語寬心急”。

【點評】

《唐詩歸》引鍾雲:“極婉極細隻是一真。”

哀江頭(1)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2)。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3)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4)。

昭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5)。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6)。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7)。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染魂歸不得(8)!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9)。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10)。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11)。

【注釋】

(1)此詩仍寫於長安淪陷區。江,指曲江。曲江原是唐代遊賞勝地,權貴雲集,有說不盡的繁華(詳見《麗人行》的描寫)。撫今追昔,悲從中來。其中不無對統治集團驕奢招禍的曆史反思。(2)少陵野老,少陵是漢宣帝許皇後葬地,杜甫曾居少陵西,故自稱“少陵野老”。(3)《劇談錄》:“曲江池花草周環,煙水明媚,江側菰蒲蔥翠,柳陰四合,碧波紅蕖,湛然可愛。”今細柳新蒲,風景依舊,國事已非,“為誰綠”是沉痛語。(4)霓旌,彩旗,指天子之旗。南苑,指芙蓉苑,在曲江東南。

(5)昭陽殿,漢成帝寵幸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唐人多以趙飛燕比楊貴妃。輦,天子之車。(6)才人,宮中的女官,正四品。唐代宮廷有嫻習武藝的宮女,稱“射生宮女”,句中才人,當即指此。(7)一笑,指楊貴妃。才人射中飛鳥,貴妃為之一笑。(8)此聯承上陡落,從回憶中猛省。明眸皓齒正是楊貴妃“一笑”的形象。血汙遊魂,指貴妃縊死馬嵬驛一事(詳見《北征》注)。前聯與此聯對比強烈。《繭齋詩談》稱:“敘事隱括,不煩不簡,有駿馬跳澗之勢。”(9)清渭,即渭水,經長安;劍閣,長安入蜀必經之地,在今四川劍閣縣北。去住,一去一住,指玄宗入蜀避難,而貴妃卻縊死葬渭水之濱。無消息,猶白居易《長恨歌》:“一別音容兩渺茫!”與上文“同輦隨君”、“雙飛翼”形成對比。《峴傭說詩》:“《麗人行》何等繁華,《哀江頭》何等悲慘!兩兩相比,詩可以興。”

(10)臆,胸膛。終極,窮盡。此言花草年年依舊,蒲柳自綠,惟有人情不能自已,更覺纏綿悱惻。(11)往城南,杜甫時居城南,日暮當返;望城北,肅宗軍駐靈武,地當城北,故望之,眷眷之情,可與《悲陳陶》“都人回麵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參看。

【點評】

此詩敘事帶情以行,是所謂“唱歎”,不是實敘。其中尤令人驚歎的是時空錯位式的剪接,讓“明眸皓齒”的楊貴妃從“一笑”直接“血汙遊魂”,間不容發,卻是已隔人鬼。蘇轍《詩病五事》稱其“如連山斷嶺,雖相去絕遠,而氣象連絡”,是。

自京竄至鳳翔喜達行在所三首(1)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2)。

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

霧樹行相引,連山望忽開(3)。

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4)。

【注釋】

(1)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由長安冒死逃歸鳳翔,肅宗拜為左拾遺。此為痛定思痛之作。行在所,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為家,謂所居為行在所。”(2)岐陽,即鳳翔,在岐山南,故稱。信,信息。卻回,唐人習慣語,“卻”字加重語氣。此聯意為:盼望著西邊的鳳翔有官軍再來的消息,竟不見蹤影,於是決意從長安逃回去。(3)《杜臆》:“‘眼穿當落日’,望之切也,應‘西’字。‘心死著寒灰’,則絕望矣,應‘憶’字。於是拚死向前,望樹而往,指山而行,見蓮峰(連山,一作蓮峰)或開或合,俱實曆語。”四句似敘事,實寫心情,或盼或驚或迷或喜,乃見逃歸不易。(4)結句寫親友慰問,語平意深。

秋思胡笳夕,淒涼漢苑春(1)。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2)。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3)。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注釋】

(1)兩句追憶陷長安叛軍中之苦況。(2)此聯寫初達行在所之心情。回想昨日逃命,隨時有作鬼的可能,想來難免後怕,故曰:“暫時人”。間道,小道。(3)《後漢書-光武紀》:更始(劉玄)以光武行司隸校尉,於是置僚屬,作文移,一如舊章。三輔吏士見司隸僚屬,皆歡喜不自勝。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複見漢官威儀!”又,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舂陵郭,唶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漢光武帝是南陽人。此聯借古喻今,寫朝廷新氣象。

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1)!

猶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2)。

影靜千官裏,心蘇七校前(3)。

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4)。

【注釋】

(1)憑誰報,誰人來報消息?黃生雲:“起語自傷名位卑微,生死不為時所輕重,故其歸也,悲喜交集,亦止自知之而已。”梁啟超《情聖杜甫》稱:“僅僅十個字,把十個月內虎口餘生的甜酸苦辣都寫出來。”(2)太白、武功,皆山名,在鳳翔附近。二句猶言“得見天日”。(3)蘇,蘇醒、蘇活。七校,指武衛,漢武帝曾置七校尉。此聯寫拜左拾遺後平靜的心情。影靜心蘇,與第一首眼穿心死的高度緊張形成對比。《杜詩鏡銓》引張雲:“脫險回思,情景逼真。隻‘影靜’、‘心蘇’字,以前種種奔竄驚危之狀,俱可想見。”(4)國家中興有望,是“喜”字的真命脈。

【點評】

《讀杜心解》:“文章有對麵敲擊之法,如此三詩寫‘喜’字,反詳言危苦情狀是也。”其實此詩成功之處在於能用極洗煉的語言勾勒出極複雜的心理變化,波瀾起伏。

述懷(1)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2);

朝廷癢生還,親故傷老醜。

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3);

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4)。

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5)。

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6)。

山中漏茅屋,誰複依戶牖?

摧頹蒼鬆根,地冷骨未朽(7)。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8)

癤岑猛虎場,鬱結回我首(9)。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10)。

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

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

【注釋】

(1)此為杜甫逃歸鳳翔後,憶及妻子之作。(2)麻鞋,以麻為之,形似草鞋。(3)拾遺,從八品,因是諫官,常在皇帝左右,故在流離中益感主恩之厚。杜甫於至德二載(757)五月十六日任左拾遺。(4)柴門,指妻子所在之家。得去,能去。此句寫先公後私。(5)三川,縣名,在鄜州(今延安)南。寄書未得回信,故曰“不知家在否”,自此展開懸想揣測,以見其忐忑不安的心理。(6)比聞,近來聽說。罹禍,遭難。(7)此句從“比聞”中來,懸想遍地白骨。(8)據以上揣測,則合家團聚豈非夢想?偶,合也。(9)癤岑,山高峻貌。猛虎場,言賊寇殘暴,所至成為“屠宰場”。(10)因以上揣測,凶多吉少,反而害怕消息來,使希望成為絕望。矛盾心理的刻畫極為深刻。“畏”字是籠罩全詩的情緒。

【點評】

《杜臆》:“他人言苦情,一言兩言便了,此老自‘寄書回三川’至末,宛轉發揮,蟬聯不斷,字字俱堪墜淚!”

獨酌成詩

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1)。

醉裏從為客,詩成覺有神。

兵戈猶在眼,儒術豈謀身。

苦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2)。

【注釋】

(1)燈花,燈心餘燼所爆火花。古人以燈花為吉。《西京雜記》:“目瞤得酒食,燈火花得錢財。”這裏是以燈花表現旅夜得酒之喜悅,反襯出孤寂的心情。(2)仇注,陶(潛)歎折腰,杜(甫)愧低頭,皆不肯屈節於仕途者。

【點評】

在孤寂中再現豐富的內心世界。

北征(1)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2);

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3)。

維時遭艱虞,朝野少暇日(4);

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蓽(5)。

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6)。

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

君誠中興主,經緯固密勿(7)。

東胡反未已,臣甫憤所切(8)。

揮涕戀行在,道途猶恍惚。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9)

靡靡逾阡陌,人煙眇蕭瑟(10)。

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

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

前登寒山重,屢得飲馬窟(11)。

邠郊入地底,涇水中蕩譎(12)。

猛虎立我前,蒼崖吼時裂(13)。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車轍。

青雲動高興,幽事亦可悅:

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

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

緬思桃源內,益歎身世拙(14)!

坡陀望癇畤,岩穀互出沒(15)。

我行已水濱,我仆猶木末(16)。

鴟鴞鳴黃桑,野鼠拱亂穴。

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

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17)

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18)。

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

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

慟哭鬆聲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見耶背麵啼,垢膩腳不襪(19)。

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

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20)。

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日。

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癮?

粉黛亦解包,衾癰稍羅列。

瘦妻麵複光,癡女頭自櫛(21);

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

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

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

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

新歸且慰意,生理焉得說(22)

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

仰觀天色改,坐覺妖氛豁。

陰風西北來,慘淡隨回紇(23)。

其王願助順,其俗善馳突。

送兵五千人,驅馬一萬匹。

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24)。

所用皆鷹騰,破敵過箭疾。

聖心頗虛佇,時議氣欲奪(25)。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26)。

官軍請深入,蓄銳可俱發。

此舉開青徐,旋瞻略恒碣(27)。

昊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28)。

禍轉亡胡歲,勢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綱未宜絕(29)。

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

奸臣竟俎醢,同惡隨蕩析;

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

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

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

微爾人盡非,於今國猶活(30)。

淒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31)。

都人望翠華,佳氣向金闕(32)。

園陵固有神,灑掃數不缺。

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33)。

【注釋】

(1)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由長安逃至當時唐政府所在地鳳翔,五月授左拾遺,因疏救房琯,觸怒肅宗,八月放還鄜州探望妻子,乃作是詩。因鄜州在鳳翔東北,故題“北征”。全詩七百字,鋪陳終始,夾敘夾議,氣勢磅礴,是杜詩代表作。或以為堪與樂府長篇《孔雀東南飛》媲美。(2)初吉,《毛傳》:“初吉,朔日(初一)也。”後泛指月初。起筆如史筆,寫明年月日以示鄭重其事。(3)蒼茫,猶渺茫。《杜詩解》:“隻插蒼茫二字,便將一時胸中為在為亡,無數狐疑,一並寫出。”參看《述懷》。(4)維時,是時。維,發語詞。

(5)顧慚,自思感到慚愧。私恩,指皇帝特殊的恩惠。被,通“披”,覆蓋。詔許,指廷諍忤旨,墨製放還一事。蓬蓽,蓬門蓽戶,窮人所居。(6)詣,到。闕,宮闕,指朝廷。怵惕,恐懼不安。(7)這四句講得很委婉,意為:我雖然缺乏諫官的才具,仍擔心陛下慮事有所不周;陛下誠然是中興明主,但處理國事還是要周密謹慎才是啊!(8)臣甫,小臣杜甫。《杜臆》引鍾惺雲:“‘臣甫’章奏字麵,詩中如對君。”此詩格式有意依照奏議。(9)乾坤含瘡痍,與“天地日流血”同意,寫國家到處是戰爭的創傷。以上二十句為一段,寫憂國戀闕之情。

(10)靡靡,猶遲遲。《詩經-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阡陌,田間道路,南北曰阡,東西曰陌。(11)飲馬窟,古時行軍,遇水窪飲馬,稱飲馬窟。一路是飲馬窟,正戰時景象。(12)邠郊,邠州郊原。即今陝西彬縣,是個盆地,自山上俯視,如在地底。蕩譎,水湧貌。中,邠郊之中。(13)猛虎,狀蒼崖之蹲踞。吼,形容怒號之山風。(14)緬思,遙想。拙,不順。“菊垂今秋花”至此十二句,寫山中幽景。《杜詩鏡銓》引張上若語稱其“作極要緊極忙文字,偏向極不要緊閑處傳神”,是。(15)坡陀,岡陵起伏貌。鄜畤,本為秦文公所築祭天的壇場,此指鄜州。(16)木末,樹梢。這裏將圖景平麵化了:我已行至水濱,而仆人還在山腰,看過去就像在樹梢上。(17)卒,倉猝。悲歎當日潼關之戰,官軍慘敗何其速。

(18)半秦民,一半的秦地百姓。為異物,人死稱為異物。以上三十六句為第二段,寫途中所見。《杜詩言誌》:“此第二節,則述途中之所見。參差曆落,總從‘恍惚’二字中來。 不整寫,卻雜寫;不順寫,卻亂寫。真得在路人一片蒼茫恍惚神理。”(19)耶,即爺字,俗稱父曰爺。《杜詩解》雲:“看他隻用‘背麵’二字輕避過今昔黑白不同醜語,卻別以腳上垢膩,似對不對,反形之。”背麵,還有怕生之意。

(20)“海圖”以下四句連看。海圖,繡著海景的圖障。天吳,水神,與紫鳳同為障上所繡。“曲折”、“顛倒”,形容補丁之雜,繡紋錯亂。貧困之境卻以幽默口吻出之,讀者倍覺傷神。(21)“癡女”以下五句寫嬌女天真之狀極逼真,又影襯其母之梳妝。(22)生理,生計。萬方多艱,一家生計又何從談起!第三段三十六句,寫團聚。此段最見杜甫的人情味與白描功夫。(23)“仰觀”以下四句連讀。意謂形勢好轉,回紇出兵助唐。坐覺,頓覺。妖氛,指叛軍。豁,開朗。回紇,今維吾爾族。至德二載(757)九月,肅宗借回紇兵平亂。懷仁可汗派遣太子葉護帶精兵四千餘人至鳳翔。唐肅宗詔書有雲:“討彼凶逆,一鼓作氣,萬裏摧鋒,二旬之間,兩京克定。”陰風慘淡,借秋風寫回紇軍之氣勢。(24)少,少壯。《史記-匈奴傳》載其風俗。“貴壯健,賤老弱。”回紇與匈奴同族。遊牧民族尚武,以下三句皆寫其勇決。或雲,少,上聲。言杜甫預見到回紇驕悍,多則難製。故後來有《留花門》雲:“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錄供參考。

(25)言皇帝虛心依靠回紇,百官雖有異議,但懾於皇威而氣為之奪。(26)伊洛,伊水、洛水,在洛陽。指掌,指毫不費力。西京,長安。(27)青徐,青州,徐州,今山東、蘇北一帶。恒碣,恒山、碣石山,今河北一帶。旋瞻,即見。略,略取。(28)昊天,秋天。舊雲秋於五行屬金,有肅殺之氣。(29)皇綱,指唐帝國的帝業傳統。第四段二十八句,議論時事。《說詩晬語》稱:“議論須帶情韻以行”,舉此詩為例。而此段議論風發,讀來尤覺意氣駿爽。

(30)十二句寫馬嵬兵變。《唐書-楊國忠傳》:“上(玄宗)至馬嵬驛,軍士饑,憤怒。龍武將軍陳玄禮謂軍士曰:‘今天下崩離,萬乘震蕩,豈不由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谘,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眾曰:‘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願也。’……遂斬首以徇,韓國、虢國二夫人亦為亂兵所殺。”俎醢,剁為肉醬。蕩析,清除。夏殷,指夏桀王與殷紂王。夏桀嬖妹喜,殷紂嬖妲己。褒姒,周幽王女寵。既言“褒妲”,上文應作“周殷”。但《日知錄》雲:“不言周,不言妹喜,此古人互文之妙。”所謂互文,指上句舉夏殷以包括周,下句舉褒妲以包括妹喜。“中自誅褒妲”,言唐玄宗賜楊貴妃死出於主動,故“事與古先別”。但《資治通鑒》載:“軍士圍驛。上(指玄宗)聞喧嘩,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可見玄宗殺楊貴妃是被動的,但詩人隻從側麵點破:“仗鉞奮忠烈”。杜甫除了為皇帝諱以外,用心可能在於:當時國家危急,不宜將皇帝說成“昏君”,故稱其“聖心獨斷”,以收同仇敵愾之效。

(31)大同殿,在興慶宮勤政樓北,玄宗於此朝見群臣。白獸闥,則白獸門,在淩煙閣之北。玄宗曾由此門攻入太極殿,殺韋後,平內亂,成就帝業。這兩句意在激勵肅宗。(32)翠華,天子之旗。(33)四句提出列祖列宗,以激勵肅宗。以上二十句為第五段,回顧曆史作結。由於善於選擇曆史意象,所以充滿陽剛之氣,鼓舞人心,將激情推至高潮。《唐詩別裁》稱:“皇帝”起,“太宗”結,收得正大。

【點評】

《唐宋詩醇》引李因篤雲:“其才則海涵地負,其力則排山倒嶽,有極尊嚴處,有極瑣細處,繁則如千門萬戶之象,簡則有急弦促柱之悲。”杜甫以詩的形式,達到散文靈變自如無所不包的藝術效果,的確是一次成功的嚐試。

羌村三首(1)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2)。

柴門鳥雀躁,歸客千裏至。

妻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3)。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4)!

鄰人滿牆頭,感歎亦癱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5)。

【注釋】

(1)與《北征》同為歸至鄜州省親所作。羌村,在鄜州城外,杜甫家小所在。(2)崢嶸,山高峻貌,這裏形容雲層疊出。日腳,與“雨腳”同樣,屬擬人寫法。(3)妻孥,即妻子。《杜臆》:“以年餘陷賊之人,生還事屬可怪,通篇隻摹一‘怪’字出。”“怪”字的確摹寫出“九死一生”後的複雜心理反應。《唐詩歸》引鍾雲:“五字卻藏有‘喜’在內。”(4)遂,如願。(5)夜闌,夜深。秉燭,本意為持燭,後來通用為燃燭。更秉燭,因前燭已盡,乃更換新燭,以見相對之久。且雖相對,猶疑在夢中,極寫驚喜之情,反襯相見不易。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1)。

嬌兒不離膝:畏我複卻去(2)。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3)。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4)。

【注釋】

(1)偷生,杜甫心在國家,這次放還,自視為偷生苟活,深以為恥。少歡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沒有。(2)下句是上一下四句法,在“畏”字讀斷。意為:孩子們怕我又要走了。《杜詩解》:“嬌兒心孔千靈,眼光百利,早見此歸,不是本意,於是繞膝慰留,畏爺複去。”(3)賴知,幸而知道。承上句“煎百慮”,要是再沒有酒,簡直就得愁死!糟床,即酒醡。聽禾黍收而覺糟床注酒,是所謂“示現”手法。蘇東坡詩:“桑疇雨過羅紈膩,麥隴風來餅餌香。”亦同一手法。(4)遲暮,衰老之年。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1):

手中各有攜,傾癲濁複清(2)。

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3),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4)!”

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

【注釋】

(1)問,慰問。(2)榼,盛酒的酒器。濁複清,濁酒與清酒。(3)苦辭,再三地說。苦,一作“莫”。(4)這一聯就是歌詞。《杜臆》:“酒薄由於黍少,黍少由於從征,則父老謙讓之言。從謙讓味出艱難,從艱難味出深情,則公自道感激之意。”

【點評】

《讀杜心解》稱:“三詩俱脫胎於陶(淵明)。”殊不知杜甫此詩寫的是民病時艱,有很強烈的時代現實氣息,與“脫胎”二字不相幹。至於文學素養與技巧借鑒中有陶的成分,自當別論。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1)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2)。

旌癳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3)。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4)。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5)。

【注釋】

(1)此詩作於乾元元年(758)左拾遺任上。唱和是舊體詩頗常見的形式,一人首唱,他人或同詠或依韻而和。此詩是賈至首唱,杜甫、王維、岑參和之(見附錄)。七律比五律定型較後,這回名詩人的唱和可以說是一次七律形式的切磋,後人於四首唱和詩頗多比較與批評,從中獲取經驗。(2)五夜,即五更,又稱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這裏指五更初。漏箭,古人計時的更籌。九重,古人謂天有九重。此喻皇帝的深宮,連及宮中之桃,亦稱仙桃。《蘭叢詩話》稱下聯:“又捶琢,又混成。‘醉仙桃’不可解,亦正不必求解。”(3)旂,同旗。《東坡誌林》:“七言之偉麗者,杜子美雲‘旌旂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爾後寂寥無聞焉。”風微而燕雀高,則燕雀身輕可見。燕雀實景,龍蛇虛象,以實襯虛。(4)《薑齋詩話》:“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情中景尤難曲寫,如‘詩成珠玉在揮毫’,寫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賞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