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登堡的當選“也是複活的軍國主義的勝利”。在他任職期間,各種準軍事組織,如“鋼盔團”等得到了迅速發展。“鋼盔團”建立於1919年2月,是一支反動的軍國主義武裝組織,當時是為鎮壓革命運動而組建的。其目的是:修改憲法、建立“專製政權”、重新“恢複德國的軍事強國”。該組織在1927年就擁有成員62萬人,1929年發展到100萬人。一戰中的軍官團不少成員還擔任了政府文職官員,在政府中的作用大大加強,成為威脅共和國民主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興登堡總統執政後,為納粹黨的重新崛起開了方便之門。1924年底希特勒提前出獄,1925年初巴伐利亞政府撤消了對納粹黨的取締。為圖東山再起,希特勒決心改變鬥爭策略,依靠上層有權威人物的支持,走議會道路奪取政權。希特勒表示:“我們將不再企圖通過武裝政變來取得政權,而是要捏著鼻子進國會同天主教議員和馬克思主義者議員打交道。哪怕在選票上超過他們比在動武上壓倒他們所花的時間更長……遲早我們會得到多數選票——下一步就是得到德國了。”
希特勒為重新恢複對納粹黨的統治,1925年4月建立了黨衛隊,因隊員一律身著黑色製服,佩骷髏標誌,所以又稱黑衫隊。1926年2月14日,納粹黨在南德班貝格召開會議,希特勒依靠戈培爾的幫助,征服了北部納粹黨的首領利戈爾·施特拉塞爾,結束了納粹黨內南北對峙的局麵。5月26日,在慕尼黑召開了納粹黨代表大會,製定了納粹黨新黨章,選舉希特勒為黨的主席,重新確定為黨的最高領袖。
為尋求經濟來源和有權勢的上層人物的支持,希特勒從1926年起加緊投靠壟斷資產階級。這年夏天,希特勒到魯爾各地遊說,大肆鼓吹民族社會主義維護私有財產,要求經濟界大力支持,從而得到煤炭大王艾米爾·基爾多夫等資本家的同情和支持,基爾多夫在1928年給納粹黨資助了10萬馬克。霍亨索倫王室成員也加強了同納粹黨的聯係,不少王公貴族給納粹黨在經濟上提供援助。希特勒為了感謝他們的支持,用高壓手段壓製了黨內以奧托·施特拉塞爾為首的反對王公貴族的左翼力量,在1926年2月德國舉行公民投票是否對“十一月革命”中被沒收的霍亨索倫王室的財產予以賠償的問題上,堅決要求對沒收的王公貴族的財產予以賠償。為了報答希特勒的庇護之恩,威廉二世讓奧古斯都·威廉皇太子參加納粹黨代表大會,1928年又加入衝鋒隊,把納粹黨看作是重登皇位和恢複君主政體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1928年希特勒口授了另外一本書,即《希特勒第二本書》,重點闡述了以種族、生存空間、戰爭為主線的納粹外交政策,繼續宣揚他在《我的奮鬥》中鼓吹的種族主義,叫嚷要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為攫取充足的生存空間而奮鬥”。對內,希特勒照樣把矛頭對準魏瑪共和國,說什麼“如果不根除現存的製度。我們的民族就會慢慢地被消滅”。衝鋒隊在街道上肆無忌憚地進行活動,威脅甚至屠殺群眾。由於興登堡和政府采取寬容態度,納粹黨發展很快,1925年隻有2.7萬人,1926年增加到4.9萬人,1927年為7.2萬人,1928年為10.8萬人,1929年增加到17.8萬人。
極右政黨、準軍事組織在反對共和國的旗幟下開始了聯合行動。1928年底,右翼的民族主義政黨民族人民黨溫和派領袖韋·斯塔普辭職,前克虜伯董事、媒體大亨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出任該黨領袖,標誌著該黨溫和的保守主義時期的結束,開始了毫不妥協的反民主的鬥爭。他們逐步在反對共和國的旗幟下加強了與納粹黨的合作,以建立廣泛的反共和國陣線。1929年下半年,由民族人民黨、鋼盔團、泛德意誌聯盟、納粹黨組成的右翼聯盟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爭取公民表決、反對《楊格計劃》的大行動,盡管公民表決因為讚成票太少而流產,但它影響深遠。德國著名的史學家埃爾德曼認為:“與民族人民黨結成聯盟,為民族社會主義者的宣傳向資產階級圈子內滲透並為他們次年9月的第一次重大選舉勝利創造了條件”。他還強調:必須把民族人民黨人同民族社會主義者在反對《楊格計劃》鬥爭中的這一聯合看作是阿道夫·希特勒取得政權的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