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背景下,從1924年底開始,德國政壇上上演了一場攻擊社會民主黨領袖、現任總統艾伯特和前任總理謝德曼的鬧劇。反動勢力指責艾伯特等參加了1918年1月柏林五金工人罷工,這個行動“在背後打擊”了軍隊,是賣國行為。他們還竟然在馬格德堡法院對艾伯特總統進行審判,而艾伯特等人也公然出庭受審。在法庭上,艾伯特等人屈從於反動勢力,一再表白自己並不想“革命”,隻是為了結束罷工,但沒有“背叛”民族。盡管如此,法庭仍然判他3個月的徒刑。艾伯特總統經過這番折騰,心力交瘁,1925年2月28日因患盲腸炎未得到及時治療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1925年3月,德國舉行了新總統的選舉。這次選舉陣線涇渭分明,在競選初期,民族人民黨、巴伐利亞人民黨和納粹黨等右翼反動勢力結成帝國聯盟,分別推出雅雷斯、黑爾德和魯登道夫作為候選人,社會民主黨、人民黨和民主黨結成人民陣線,分別提出普魯士總理布勞恩、馬克斯和黑爾巴赫為候選人,共產黨單獨推出台爾曼參加競選。各黨派候選人在投票以前大肆活動。3月29日選舉結果揭曉。雅雷斯得票最多,但未超過半數,根據憲法規定不能當選,必須舉行第二次選舉。在第二輪選舉中,社會民主黨撤回了布勞恩,與中央黨、民主黨一起提出馬克斯為候選人,帝國聯盟共同推出興登堡為總統候選人,共產黨仍提台爾曼。4月26日第二輪投票開始,結果興登堡獲得了1465萬張選票,馬克斯得票1375萬張,台爾曼獲193萬張。盡管興登堡的得票數仍未超過半數,但按照憲法規定得以當選總統。

興登堡是一名老軍國主義分子,“君主政體主義者,守舊的保守分子”。1847年10月2日出生於波茲南貴族家庭。幼年即入陸軍幼童學校,接受軍國主義教育。青年時參軍,曾任駐但澤的第三步兵警衛隊少尉。在普法戰爭中,因作戰勇敢被授予鐵十字勳章,此後官運亨通,一直升任將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興登堡任東普魯士第八軍指揮官,由於在坦能堡戰役中大敗俄軍而聲名大噪,後被任命為東線德軍總司令,並晉升為元帥。1916年他被任命為德軍總參謀長,最高統帥部建立後由其負責指揮全軍。德國戰敗後,回到漢諾威隱居。1920年他寫了《生平片斷》一書,認為德軍在一戰中事實上並沒有戰敗,而是被“十一月革命”出賣了,是在“背後挨了一刀”。反動勢力捧出興登堡,不僅是對舊王朝的留戀,而是企圖利用興登堡來恢複君主製。1926年5月1日,德國政府發布命令,所有駐外使館除了懸掛共和國的旗幟外,還要懸掛帝國的黑白紅三色旗,商船航行時也允許懸掛這種旗子。同年8月12日國會在關稅法的表決中,通過了有利於容克和富農的關稅法,大幅度提高了進口糧食的關稅。更有甚者,為照顧帝國時期遺老遺少的利益,政府歸還了威廉二世和被廢黜的德國諸侯的全部財產,並賠償他們因革命而遭受的“損失”。總統還利用議會與政府的爭執造成的政府危機,抬高自己的威望,1928年總統任命格勒納為國防部長,建立起與國防軍密切的聯係,並在自己的周圍建立起與國會競爭的權力中心。在輿論上,關於“背後一刀”和“十一月罪人”的宣傳也因興登堡的當選而更加甚囂塵上,從而在德國掀起了一股惡毒攻擊“十一月革命”、反對魏瑪共和國、反對《凡爾賽和約》的浪潮。

興登堡同情右翼保守勢力,他的當選也使資產階級中的不穩定分子明顯地右轉,削弱了共和國的民主力量。作為超越階級、由天主教徒組成的政黨,中央黨在魏瑪政治舞台上扮演左右逢源的角色。但是,中央黨內部在政治傾向上也存在分歧。1928年,科隆黨代表大會選舉高級教士卡斯為馬克斯的繼承人,卡斯特別強調黨與天主教的聯係,將黨引上了一條徹頭徹尾的保守和民族主義的道路,這是對共和國民主的沉重打擊。作為德國工業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人民黨內的右翼一直極力反對與社會民主黨合作。1929年,施特雷澤曼過早逝世後,其繼承者舒爾茨無意推行施特雷澤曼的既定路線,該黨迅速滑進了極右派的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