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魏瑪共和國的興起與崩潰 五、興登堡上台與封建反動勢力的複活

魏瑪共和國並不是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物,它是在世界大戰中失敗了的容克(主要是國防軍軍官團)和社會民主黨右翼、軟弱的資產階級溫和派政黨結成聯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就決定了從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天起,民主製的根基就很脆弱。由於艾伯特、謝德曼主張“在繼續發展現存國家機構的基礎上實現議會民主製”,“沒有勇氣清除舊帝國的代表”,因而德國垮掉的僅僅是封建帝國的外殼,資本容克貴族仍然控製著軍政大權和經濟命脈,國防軍成為舊勢力的“國中之國”。行政機構和司法部門依然是威嚴的普魯士鷹旗下的原班人馬,教育的管理大權仍掌握在藐視共和國的人們手中。共和國政權號稱是“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政權”。舊的反對勢力的廣泛存在和舊的專製思想的深刻影響,成為共和國民主政治的隱患。

在十一月革命中,德國君主勢力雖然遭到削弱,但並沒有被鏟除。當時這股勢力主要聚集在民族聯合會(1918年夏成立)、軍官團、舊官吏、民族人民黨和人民黨內。隨著革命運動漸趨低落,以及魏瑪政府對它們采取寬容和合作的態度,這股勢力又再度活躍。1920年3月9日,民族人民黨和人民黨在國民議會中提議重新舉行國會選舉,並通過全民選舉選出總統。右翼政黨在征得退位皇帝的讚同後,醞釀推出興登堡作為總統候選人。

與此同時,共和國麵臨著來自極右翼君主主義派企圖顛覆共和國、建立軍事獨裁、複辟君主製的嚴峻考驗。1920年3月10日,為對抗政府關於裁軍的命令,呂特維茨將軍等人向艾伯特總統提出解散國民議會、由全民選舉總統、不再裁減國防軍的要求,遭到總統斷然拒絕。3月13日,埃爾哈特海軍旅和其他幾支部隊在呂特維茨將軍率領下占領了柏林政府區,並擁推東普魯士的地方長官卡普為總理。

在卡普暴動的暴亂者向柏林推進,政府要求國防軍出兵鎮壓的關鍵時刻,國防軍作戰局局長澤克特卻以“國防軍不打國防軍”為由,作壁上觀。後來,隻是由於柏林工人及全國總罷工,才挫敗了叛亂陰謀。卡普暴動表明:國防軍成了“國中之國”,它表麵上不介入政治,實際上總是站在反動和保守勢力一邊。

卡普暴動平息以後,政府對於叛亂分子並未嚴懲。右翼反動勢力不僅得以苟延,甚至更加囂張。他們在全國建立各種組織,從事顛覆共和國的暗殺活動。據統計:自1918年11月到1922年底止,德國至少發生了376起政治謀殺事件(幾乎全由極右勢力所為)。許多著名人物如羅莎·盧森堡、卡爾·李卜克內西、馬蒂亞斯·埃茨貝格和瓦爾特·拉特瑙等等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魏瑪共和國對反民主的反動勢力執行妥協和退讓政策,而對人民群眾反壟斷資產階級和反動勢力的鬥爭積極鎮壓。1920年3月底,政府血腥鎮壓了對於平息卡普暴亂立過大功的、由魯爾工人組織起來的“紅色魯爾軍”。政府的所作所為,損害了魏瑪民主政治。在1920年6月6日舉行的國會大選中,由社會民主黨、中央黨、民主黨組成的魏瑪聯盟遭到慘敗,選票從1900萬減少到1100萬,而右翼政黨選票從560萬增加到910萬,魏瑪聯盟開始喪失在國會中的多數地位。共和國的威信大為下降。

1923年,由於法、比出兵魯爾,不僅誘發了德國惡性通貨膨脹的經濟危機,而且還引發了德國全麵的政治、社會危機。這一時期不僅發生了以希特勒為首的極右翼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企圖推翻共和國,建立法西斯統治的暴動,而且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革命鬥爭風起雲湧,使資產階級的統治岌岌可危。施特雷澤曼政府對於罷工的工人和德國共產黨毫不手軟。1923年10月25日,政府國防軍鎮壓了德國共產黨領導的漢堡工人武裝起義,10月13日和11月12日,國防軍又鎮壓和解散了薩克森和圖林根兩地由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組成的“工人政府”。1923年11月8日,艾伯特總統宣布將國家所有權利交給澤克特將軍,在德國實際上建立了軍事專政,這種軍事非常狀態一直延續到1924年2月。澤克特曾一度企圖發動政變,實現個人獨裁統治。

1920—1923年,德國通貨膨脹給小商人、小店主、手工業者、領退休金者、職員、官員等中間等級以災難性的打擊。危機過後,政府為穩定通貨,平衡財政,采取了發行新幣、緊縮開支、削減政府雇員工資、增加稅收、廢除8小時工作製等措施,進一步激起了中間等級的不滿。在1924年5月舉行的第二屆國會選舉中,社會民主黨、人民黨、民主黨獲得的席位比上屆有大幅下降,右翼的民族人民黨獲得了19.5%的選票,居第二位,首次以“德意誌人民自由黨”參加競選的納粹黨也獲得了6.5%的選票。在同年12月舉行的國會選舉中,盡管魏瑪聯盟以及人民黨所得到的選票有所上升,但民族人民黨勢力仍然有所增長,選票比上屆增加了60多萬張。這次選舉以後,無黨派的路德受命組閣,他以民族人民黨為主體,組成了資產階級右翼聯合政府,共和國政局明顯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