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2)

第八章、漁父

《漁父》篇最早著錄於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中,但未說明是屈原作(與同為其所著錄的《懷沙》不同),大約是作為屈原的史料來征引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稱“屈原之所作也”,但於後文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詞以相傳焉”。前後矛盾,這大概是於王逸時代已有不同說法。《漁父》一詩從行文語氣以及藝術形式上看,確有可疑的地方。如有人認為《漁父》中的“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這是一種泛泛的客觀描敘,不像是自我抒發。如果是屈原自作,這些地方可能寫得更深切些。(胡念貽《屈原作品真偽問題及其寫作年代》)有人又認為本篇在思想感情上的深度不像屈原其他作品那樣“蘊藉深厚”,在形式上“介乎詩歌與散文之間”,類似漢賦,所以不會是屈原作品(參見馬茂元《楚辭選》)。我們認為如果從其思想內容看,漁父代表了主張“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隱者,實際為道家思想人物。而屈原則主張“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蒙世俗之塵埃”的耿介人物,而漁父則不以屈原所選擇的道路為然,故“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既對屈原的人格表示崇敬,對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又對其“死直”表示惋惜和不能理解,這曾是西漢劉向、賈誼、揚雄等人以道家思想評價屈原的普遍觀點。殆可知本篇與《卜居》應同是出於漢初人之手。從文體上看,亦屬於由楚辭而向漢賦過渡的作品。

屈原既放(1),遊於江潭(2),行吟澤畔(3),顏色憔悴(4),形容枯槁(5)。

漁父見而問之曰(6):

“子非三閭大夫歟(7)?何故至於斯(8)?”

【注釋】

(1)既放:已被流放。

(2)遊:指漫無歸宿的行走、流浪。江潭:泛指江湖水域。潭,深水。

(3)行吟:邊走邊吟詠。澤畔:水邊。

(4)顏色:麵色。憔悴:臉色枯暗無神。

(5)形容:體形容貌。枯槁:幹瘦的樣子。

(6)漁父:猶漁翁,對年長打魚人的尊稱。

(7)子:你。三閭大夫:楚官名,掌管王族(昭、屈、景)的教育和管理。據載屈原曾任此職。

(8)斯:此,此地。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1),眾人皆醉我獨醒(2),是以見放(3)。

【注釋】

(1)舉世:全世上。濁、清:指品德而言。汪瑗《楚辭集解》:“清比己之潔,而濁比世之穢也。”

(2)醉、醒:指對是非的認識和判斷而言。醉:指昏聵;醒:指清醒,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