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2)

第七章、卜居

這篇作品王逸《楚辭章句》題為屈原所作,後世諸多注者亦從其說。明清以後以至近代,每對此篇是否為屈原所作提出質疑。如從這篇作品所表達出的思想、文體風格等方麵看,確與屈原其他作品有明顯區別。應屬於屈原之後,崇尚屈原人格,同情屈原遭遇之人,假托屈原行止而寫的一篇賦體性質的作品,其年代不晚於漢初。

卜,是求神問卜;居,指立身處世。“卜居”就是借助卜卦來決疑,求問世間的是非曲直和處世之方。作品首寫屈原被放後的處境和思想矛盾,然後借助問卜提出了八對問題。其中心思想是說在溷濁不清、是非顛倒的世道中,是應繼續堅持操守,正道直行,勇於奮進呢,還是采取隨波逐流、苟且偷安,以至同流合汙的態度。實際是無疑而問,是借正反兩方麵的提問,來表明屈原可貴的品格及其正義的選擇。故緊接著“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的叩問之後,作者以極憤慨的口吻,揭露了“世溷濁而不清”的黑暗現實。而作品的結尾,卻又以順其自然,“智有所不明”、“神有所不通”雲雲,不了了之的態度對待所提出的問題。實際上透露出作者的某種道家色彩。但作品在揭示當時屈原所處困境和鞭撻社會黑暗方麵,還是很真實有力的。

這篇作品以屈原生平為題材,用問答體方式鋪敘內容,語句散韻結合,句式參差錯落,已初具漢賦文體的特征,反映了楚辭體的流變。

屈原既放三年(1),不得複見(2)。

竭知盡忠(3),而蔽障於讒(4)。

心煩慮亂,不知所從(5)。

乃往見太卜鄭詹尹(6),曰:“餘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7)。”

詹尹乃端策拂龜(8),曰:“君將何以教之(9)?”

【注釋】

(1)既放:已被放逐。

(2)不得複見:指不得再見楚王。

(3)竭知:“知”通“智”,竭盡自己的才智。

(4)蔽障於讒:受讒言所遮蔽阻隔。指被讒人所離間。

(5)慮亂:思緒紛亂。不知所從: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

(6)太卜:朝廷中掌管占卜的官。鄭詹尹:太卜的姓名。

(7)因:通過,借助。決:決斷。這裏是指代為判斷一下何去何從。

(8)端:擺放端正。策:占卜用的蓍草。拂:拂淨占卜用的龜甲。這裏是說很虔敬地做好占卜準備。

(9)何以教之:有何見教,客氣語,實際是說你想要卜問什麼事情。

屈原曰:

“吾寧悃悃樸以忠乎(1)?

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2)?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3)?

將遊大人以成名乎(4)?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5)?

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6)?”

【注釋】

(1)寧:寧可。悃悃:質樸勤懇的樣子。忠誠的樣子。樸:樸實。

(2)將:還是。與上句“寧”,前後構成選擇性詰問語。送往勞來:勞,慰勞。這裏指官場上的逢迎應酬。斯無窮:指長此以往,就這樣無休止地去做。

(3)誅:除滅。鋤:鋤掉。草茅:田間雜草。力耕:勤奮耕作。

(4)遊:遊說。大人:指權貴。成名:指抬高名聲,以為進階。清林雲銘《楚辭燈》雲:“上句言歸隱田畝,下句言曳裙於朱門。”

(5)正言不諱:不避諱直言,指向君王直言切諫。危身:身處危險之境。